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从留学“赤字”反思中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作者:苗绿 郑金连 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摘要:近年来,国内“留学热”不断升温,中国留学生的高输出、低输入造成了我国留学教育方面的“赤字”现象。留学“赤字”凸显了中国高等教育院校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同时也折射出我国人才培养的问题,对提升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本文考察了我国留学“赤字”出现的历程、表现特征,深入剖析了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原因和困难,并围绕如何促进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推动教育改革、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示范、完善留学生奖学金与就业政策、加强政策公开与宣传等六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Abstract:With the upsurge in overseas study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 outflow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the relatively low inflow of foreign students have led to an education deficit for China. This imbalance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at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faces, but also underlines problems in China's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pointing to the urgent need for China to improve its ability in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ducational deficit, offering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is deficit and relevant difficulties in that process. Then,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e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pilot program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scholarships and employment policy; policy openness and policy promotion, and so on.

    2012年11月13日,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2012年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1~2012学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已经达到19.4万人,占美国国际学生的1/5强,连续几年高居美国国际留学生来源地之首,而2012年美国来华留学生只有2.5万人,仅是中国在美国留学人数的12.7%。面对我国留学“赤字”现象,我们既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又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从而提高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

    一 中国留学“赤字”的形成历史及表现形式

    我国的留学历史始于1847年容闳赴美留学。此后100年,从第一批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到甲午战争后15年内每年几千人赴日本留学的热潮,再到民国时期每年上千人的留学小高潮,数万中国青年怀抱救国理想负笈海外。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我国的海外留学生共有5600多人,其中2000多人先后回国。20世纪50年代,我国派出留学生人数为8414名,到1965年,学成回国7324人,回流率为87.05%。[1]同期,我国开始接受外国来华留学生,但人数非常少,1950年为33人,1977年为404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放开了自费留学政策,留学更多地体现了个人主体意识,逐渐变为一种自我选择。虽然留学回国人数较历史上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与出国留学人数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78~2000年,中国共输出34万名留学生,平均每年1.5万人。同时,来华留学人数从1977年的404人,增长到1997年的4万人。虽然这一数量在20年间增长了近百倍,但是与出国留学人数相比,来华留学生还是相对较少。2004年,出国留学生与在华留学学生总数之差达到31.62万人,2012年扩大至80.86万人(见图1)。对此,我们将留学领域出现的高输出、低输入现象称为留学“赤字”。

    图1 2004~2012年我国的留学“赤字”状况

    分析我国的留学“赤字”,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来华留学生远少于出国留学生,国际留学生比例偏低。2012年,中国在海外留学生总数为113.69万人,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的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而在华留学生仅有32.83万人。英国2011年的国际留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17%,法国2010年的国际留学生占比达到12%,日本虽是非英语国家,但2010年这一比例也达到3.8%,而2011年在华留学来源学历生仅占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2800多万)的0.425%。[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尴尬地位。

    第二,大量优秀留学生毕业后滞留或移居海外,人才外流和人才回流不平衡。1978~2012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同期,我国留学回国人数为109.13万人,回流率为41.3%,为近20年最高水平(见表1)。而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其留学生回流率一般超过50%。

    第三,中国向国外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的留学生,而来华留学生质量相对较低。2012年,我国出国的留学生达39.96万人,全部为攻读专科以上学历的学历生和博士后及访问学者。2011年,中国留美的学生中就读研究生的达76830人,占当年我国留美人数的48.8%,另有36.5%就读本科。[3]2009年底在美国就读的102190名中国留学生中,本科生占38%,硕士生占29%,博士生占33%。自2006年以来,我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直是美国高校的最主要的博士生来源学校。2011年中国有33750名博士生在美国留学,占美国全部外国留美博士生的29%,比位居第二的印度多一倍。[4]而2011年,29.26万在华留学生中,约60%是参加短期语言培训的,只有40.61%(118837名)为学历生,其中专科生和本科生88461人,占学历生总数的74.44%;硕士研究生23453人,占19.74%;博士研究生6923人,占5.83%。[5]

    表1 1996~2012年我国累计出国人数、回国人数及其回流率

    第四,中国的理工科人才大量外流,而来华留学生以文科生为主。根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2009年的统计,美国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来自国外,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最多,占22%,比排名第二的印度高8个百分点。而根据2013年针对本科毕业生的调查,2012年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的前5个专业分别为工商管理学(36.6%)、工程科学(12.5%)、计算机与信息科学(6.1%)、社会科学(7.2%)、教育学(5.7%)。而来华留学生以文科生为主,学习汉语言、中医、法律、经济等学科的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80%左右,其中以学习汉语为主的留学生占55.74%,而理工类学科留学生数量较少。

    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