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7月 |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端,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就是资源和能源不足、对有限资源和能源合理分配使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在有效资源配置下的社会和谐发展问题。面对这些发展瓶颈,以节约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然上升为我国今后构建和谐社会的首选目标。国务院领导同志曾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可见节约的发展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之紧密。本文试图从我国当前一些产业发展问题和社会理念调整的角度,提出一些改变产业发展内涵和选择方式的思路。
中共十六届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该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强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其中,重点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端,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就是资源和能源不足、对有限资源和能源合理分配使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在有效资源配置下的社会和谐发展问题。面对这些发展瓶颈,以节约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然上升为我国今后构建和谐社会的首选目标。国务院领导同志曾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可见节约的发展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之紧密。本文试图从我国当前一些产业发展问题和社会理念调整的角度,提出一些改变产业发展内涵和选择方式的思路。
一 社会和谐发展与资源配置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所面临的资源和能源紧缺问题正在逐步扩大和深化,但是,其严重性并没有被社会大众普遍了解和认识。从近几年我国政府的政策走向和施政措施看,政府官员主要集中在强调政策的执行力,相对忽视了对民众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或者说是推进力度不够,逐步形成了政府行权效果不佳和民众观念杂乱的相互博弈局面,使得某些利益集团可以从中谋取私利,而不被公众舆论和社会组织集中合力声讨。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其矛头直指中央政府和处于社会上层的整个富裕阶层,而真正始作俑者却相对逃脱了惩罚。由于政府没有针对产生问题的最终根源采取强力措施,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矛盾不断上升。这确实应引起中央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重视。
我们知道,进入21世纪后,资源和能源问题已迅速上升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这一问题的本源说明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或者说,实际上是通过资源不足问题的显性化和快速深化,昭示了传统的无节制使用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终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不足问题,对于像我国这样快速发展中的相对不发达国家来说,更显严重。因为,一方面,我国以前积存的众多问题,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而且一定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否则会不断积累新问题和导致社会阶层矛盾激化,干扰我国正常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和能源稀缺问题不断加重,我国只能尽快选择开辟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发展方式引导我国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发展模式,已形成了相当程度的路径依赖。要想较大程度地改变发展方向和结构,不仅有相当大的难度,更重要的是,缺少必要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社会认同和强势集团的率先垂范。进一步说,就是缺少全社会的合力推进、义无反顾的决心与切实可行的措施;依据现有形势,要想从整体上快速、彻底改变已有的发展方式,没有大力度、广范围的相关社会知识教育和强势集团身体力行推进,是难以达到预想效果的。
改变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传统观念和正在不断强化的一些错误理念,首先就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国情和产业发展状况有一个清醒了解。
第一,我们应看到资源和能源不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今后将会愈演愈烈。例如,仅从进口物资的角度看,2005年中国动用了970亿美元进口能源、矿石和金属,但在2002年,这些商品的进口总额只有27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从2002年至2005年这三年中,这些增长中的70%是来自价格上涨。有关方面的专家指出,如果价格上涨趋势持续,中国在2009年需要支付3520亿美元进口商品,这相当于当年GDP的11%。
第二,在耗费大量紧缺的资源和能源同时,我国的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高达2549万吨,居世界第一,比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