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7月 |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界定在人与人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两个方面,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常说我们以世界7%的土地、8%的淡水养活21%的人口,这些数字本身就凸显了我国的生存压力。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我国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维系人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草地和森林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33%、50%和百分之十几,支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人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应对大自然的挑战,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奋斗历程中,为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课题,总是采取着两个基本对策:一个是不断地努力探索自然规律,探求开发新的资源的技术,以新的资源替代或补充原有的资源;而另一个则是创建相应的制度,规约人类自身的行为,控制不合理的资源消费,以使人类社会在现有可资利用的资源数量下得以生存发展。
一 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源。资源,一方面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足够的资源是维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另一方面,资源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资源承载力的有限性,以及区域性的禀赋,反过来又制约着经济增长的方式、结构与速度。
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的提高,人类的经济活动加剧,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如果人类没有妥善的对策来解决这些矛盾,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甚至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例如,古代苏美尔文明时期已具有大量的农业灌溉系统,使农民生产出多余的粮食,从而支持了第一批城市的形成。苏美尔人最先拥有城市和书写语言——楔形文字。但是由于灌溉系统的缺陷(缺少排水系统),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致使土地的生产力下降,粮食的供应量大大减少,最终削弱了这个伟大文明的经济基础;玛雅文明也是如此,由于人口的压力迫使人们滥伐森林辟成新的耕地,到公元前250年,这个地区的森林几乎被砍光,严重的水土流失耗尽了耕地的生产力,削弱了农业的基础,粮食短缺。玛雅社会终于在公元9世纪以后因为失去农业的支撑而崩溃。还有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和蔓延、中国黄土高原的退化等事例。这些都说明了,在农业社会时期同样存在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从18世纪60年代发明和使用机器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强化了人类攫取资源的能力,从而使人类获得了极大的物质财富。随着现代社会人口猛增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物质、能量的需求超过生态系统物质、能量自我更新的能力,在生态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产生结构性、功能性的不适应状态。许多资源由短缺到匮乏、环境容量急剧缩小、生态危机肆起都是当今世界的最重大问题。
回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面对这样的问题和挑战,人类采取的一个基本应对策略就是努力探索自然规律,加深对自然的认识,探求开发新的资源的技术,以新的资源替代或补充原有的资源。应该指出,资源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资源的内涵与外延是不同的。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增加、扩大乃至改变。在历史上,青铜器替代了石器,铁器又替代了青铜器,塑料、合金以及各类的复合材料又在很多领域中替代了铁器……煤替代了薪炭,石油又在某些领域内替代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