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06~2007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情况报告

    作者:张大勇 赵建利 李茜 左停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摘要:2006年,国家逐步加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加快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受惠面,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加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向农民工覆盖的进程,等等。无论从制度建设层面、政策思路或实际进展看,2006年都是重要的一年。

    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很快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使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2006年,国家逐步加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加快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受惠面,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加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向农民工覆盖的进程,等等。无论从制度建设层面、政策思路或实际进展看,2006年都是重要的一年。

    一 农村公共卫生与农村医疗保障

    (一)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进展

    2006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突出抓好医疗卫生工作,主要做好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三方面工作。该报告提出到2008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卫生部根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制订了2006年卫生工作的十大工作要点,其中,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被列为首要工作。

    2006年3月,卫生部部长高强强调卫生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当前卫生部门要把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放在首位,提出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转变农村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等五方面工作,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总体说来,2006年我国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在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基本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1]

    200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11.58亿元,增长26.5%。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8亿元,增长65.4%,重点用于加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基层卫生机构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2]为了支持地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对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控,中央财政安排51亿元;同时,中央财政安排国债资金27亿元,地方配套17亿元,支持了5436家乡镇卫生院和672家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3]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已完成投资269亿元,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93.5%的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70.3%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提高。[4]

    为了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满足农民群众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2006年8月29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从政策上保证政府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规定各级财政对卫生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速度,新增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其中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规划》对投资的时间、金额和使用方向做出了明确规定。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和建立稳定的农村卫生投入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卫生工作。预计到2010年《规划》实施完成后,中西部及东部贫困地区约2.2万家左右的乡(镇)卫生院、1300家左右的县医院、400家左右的县中医(民族)医院以及950所左右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建立起基本设施比较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运转有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得到有效保障。[5]

    (三)出台一系列公共卫生管理法规

    2006年,还相继出台了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