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
城市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梯度转移、老旧工厂的关闭,以及水、土地等资源短缺日益严重,中国城市也不可避免地遇到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而且这已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如何寻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引擎,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和功能转型,是保持中国城市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为大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大城市面临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78~2002年间,中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88个百分点。尤其是1996年以后,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到2005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2.99%。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共同规律表明,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的阶段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中国一批城市工业规模扩张和工业产值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对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大,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大城市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生产制造成本不断攀升,制造业企业开始迁出中心城市或城区,导致许多中心城市面临“制造业空心化”难题;同时,快速城市化阶段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规模不断膨胀,交通、就业、环境等压力日益加大,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中国许多大城市亟须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本节在总结城市经济转型一般规律和国际大城市经济转型主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经济转型的重大课题。
(一)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同的课题,城市经济转型的重点也随之发生转移。经济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各种资源要素的空间流动、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等因素对城市经济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经济转型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经济社会协调化,促使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持续、复杂的过程。
1.城市化进程的空间生命周期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产业、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不断流动,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发生变化,使得城市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周期规律。一些学者根据发达国家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向心城市化、城郊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的空间生命周期[1]。在城市空间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课题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也具有不同的特征(见表1-1)。
·向心城市化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城市化阶段。这一阶段,资金、技术和人才日益向城市集中,城镇人口迅速增多,中心城区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20世纪上半期,快速城市化是先进工业国家的发展倾向。据统计,1900年,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只有英、澳、德三国,1940年则增加到十几个,大部分为发达的工业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城市成为国家的经济、文化中心。
表1-1 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郊区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汽车的广泛使用,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等等原因,城郊化进程加速。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了市区各类职能部门纷纷郊区化的连锁反应。首先迁往郊区的有商业服务部门,之后外迁的是事务部门。在城市郊区化阶段,城市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向郊区转移,新城区以及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规划和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逆城市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美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