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
作为山东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近几年来,市南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立足更好地服务省市发展大局,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中,总部经济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推动着市南经济加快向高端和前沿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也对周边地区发挥着越来越强的辐射和反哺作用。
一 市南区总部经济发展脉络
总部经济是在企业内部分工不断细化和区域资源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和途径。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地理区位、资源要素、商务氛围等存在差异,总部经济在各地又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在市南,总部经济的发展是在与区域整体发展定位相一致、与周边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大环境下,随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它是在初期自发性、个体性成长后,通过政府的着力推进,迅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2002年,青岛市实施了区属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这一经济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在全市统筹管理的大局下,更加强调发挥区级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市南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理念、模式、规模、水平与质量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的全局。面对新的发展课题,市南区顺应当时区内二产逐步退出、服务业加快进入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正在兴起的趋势,立足发展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各类人才聚集等优势,确立了“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经济辐射能力,更好地服务全市全省发展大局”的工作和方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高标准建设现代服务业与服务贸易聚集区、高起点建设软件信息产业区、高质量建设现代商业品牌区和高品位建设滨海旅游休闲区,重点发展楼宇经济、金融业、软件业、旅游商贸业和文化创意业的“一楼四业”发展战略。这种以服务业为主导、以辐射和服务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确定,为总部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区域经济实力得到快速增强
图4-5 2003~2005年市南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口径税收增长情况
“十五”期间,是市南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年,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发展水平同步取得较大的提升(见图4-5)。2005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205.03亿元,比2003年增长164.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8.5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2.2%。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全区生产总值、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都达到17%以上。2005年实现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4亿元、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79亿元、区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5亿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66.9%、51.4%、56.5%;外商直接投资、外贸出口年均增速则分别达到110%和60%以上。楼宇经济作为区域支柱型经济形态,实力迅速增强。近两年共新增楼宇20多座,绝大多数为地理位置优越、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档写字楼,楼宇企业也从过去的3000多家快速增加到目前的6000多家,楼宇税收实现了翻番,从2003年的9.8亿增加到目前的22.3亿元(见图4-6)。此外,金融、软件和商贸旅游业发展也相继取得突破,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快速兴起的趋势,为总部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4-6 2003~2005年市南区楼宇、楼宇企业、楼宇税收增长情况
(三)周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制造业的发展催生了现代服务业,服务型经济吸引了企业总部的聚集。一个带有总部成分的高辐射服务型经济体的产生,是青岛市甚至山东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山东经济飞速发展,半岛制造业基地加速形成,工业发展规模加速上升,青岛市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集装箱造船、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和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造船、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集群的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本形成,联动发展形成了沿海制造业连绵带,连同周边形成了众多的制造业环,客观上成为市南总部经济生存发展的需求市场和存量资源。
(四)自发性成长到政府着力推动
市南总部经济的发展初期以自发性、个体性成长为主要特征,在原有的青啤、海信等著名驻区企业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