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
浙南地区(含温州、丽水、衢州三个地级市),西与江西省相接,北邻安徽省,南与福建省的宁德、南平地区相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西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地带。近年来,浙南地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立足浙江省,对接长三角,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发展前景广阔。
一 浙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总体发展情况
2008年,温州、丽水、衢州三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10亿元,约占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6.3%;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643.7亿元,约占浙江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5.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8.5亿元,约占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1.6亿元,约占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2%;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38.3亿元,约占浙江省外贸出口总额的9%。总体上看,2008年温州市经济规模继续居浙江省第三位,衢州、丽水两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量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均有较大差距,除温州外,丽水、衢州各项指标规模均较小,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大。
(二)分地区发展情况
1.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协调,民营经济发达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温州市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以民营经济为主、国内国际市场并重、灵活运用市场机制等发展经济的“温州模式”。得益于温州人的敢闯敢拼、持续创新,温州经济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1978~2008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经济外向度较高,全球金融危机给温州带来较大冲击,但2008年全市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4.3亿元,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6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286.76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1060.85亿元,增长1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美元;财政总收入33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2亿元,分别增长15.9%和14.7%。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8年温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54.2∶42.6调整为3.1∶53.1∶43.8,第一产业比重保持稳定,第二产业比重略有回落,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农业方面,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2008年全市创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乡强镇15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29家,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8万公顷;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累计147家;新增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6家,累计29家。工业方面,行业集聚能力增强,2008年全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十大行业产值均超过100亿元;拥有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629家,其中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有79家,超10亿元的企业有33家。服务业方面,市场活跃、消费提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3亿元,增长19.5%。从地域看,城市零售额705.81亿元,增长19.6%;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77.14亿元,增长19.2%。全年专业市场成交额720.32亿元,增长9.2%,其中超亿元市场有67个,超十亿元市场有18个。旅游市场发展较快,全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分别增长16.1%和16.3%。
表1 2008年浙江省和浙南三市主要指标增长情况一览表
民营经济和品牌发展是温州经济的主要特色。2008年民营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比重达到80.9%,比浙江省平均水平高约15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0.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温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2008年全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85个,年末全市拥有165个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荣获“中国十大品牌之都”称号。
改善民生成效明显。2008年实施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二轮土地承包以来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全覆盖,实现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69元,分别增长9%和10.2%。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市区安置房年度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