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
改革开放以来,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但在同时,这一发展模式也累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大多数出口产品没有自主品牌、没有国外营销网络,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附加值低,利润水平低,高额利润被国外的品牌企业、经销商所赚取,面对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的迅速提升,比较优势明显弱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要保持“海西区”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造和培育世界名牌,推进品牌国际化,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举措。
一 推进品牌国际化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品牌意识不断提升,从政府、企业到消费者对品牌、名牌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都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发展,在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满足于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开始以品牌输出为主要途径,加快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步伐,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目前福建全省30%以上的出口型企业注册了自主品牌,18家企业获得商务部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称号,约占全国总数的10%,位居全国第5位;4家企业入选商务部2006年度“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2009年第105届广交会中进入商务部候选品牌的企业达到95家781个展位,位居全国第三位。
在出口品牌不断涌现的同时,名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了质的飞跃。2008年福建有115家企业被评为“2008~2009年度省级出口品牌”,虽然企业数量仅占全省出口型生产企业数的1.25%,但2009年上半年累计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达到10.3%。在这些企业中,有60家承担或参与制定100多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建成46个国家级、省级技术企业中心,110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以及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出口品牌的迅速成长,一方面加快了福建省品牌建设的步伐,同时也大大推动了福建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其他城市品牌国际化进程也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特别是经济相对活跃的温州市品牌建设和品牌国际化成效较为显著。温州市在国内较早启动出口企业创品牌工作,积极指导企业参与各级出口名牌的评选,鼓励企业海外注册商标,开展自主品牌建设。目前,温州市已初步形成了部、省、市、县四级出口品牌培育体系,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全市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出口品牌296个,自主品牌出口比重已超过16%。
(二)推进品牌国际化的探索
近年来,作为海西区主体的福建,企业在拓展对外贸易进程中,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在品牌国际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并购、收购国外品牌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企业抓住发达国家一些拥有国际品牌的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有利机遇,积极开展国际并购,反客为主,变代工为国际品牌拥有者,利用被收购企业在品牌上的既有优势,快速进入目标市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漳州双飞日化公司,原先为美国Solar公司代工生产,2008年利用Solar公司因金融危机影响申请破产的机会,收购该公司旗下的两个知名品牌及其销售网络,利用这一网络销售自主品牌产品,成功实现了由代工生产向拓展国际品牌的转型。
2.与海外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
在品牌扩张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障碍来自东道国市场进入壁垒以及同行业的强有力竞争。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一些企业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低价竞争争夺市场的做法,通过与海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化干戈为玉帛,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实现企业低成本优势与联盟企业技术、管理、资本优势的对接,从而顺利进入目标市场,同时还借助外力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最终以弱胜强。例如,福耀玻璃在品牌进军北美市场过程中,就曾两次“借船出海”。第一次是与有三百多年历史、在汽车玻璃行业位居全球三强的法国圣戈班公司进行合资,使企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产业分工也从单纯生产跨入了设计、研发领域,为福耀成长为世界级大型企业集团奠定了关键基础。第二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