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
近年来,东亚地区海洋权益和岛屿主权争端频发,不独南海问题愈演愈烈,围绕东海油气田开发利用与钓鱼岛主权之中日争端,亦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升级反复迁延难决之势。尽管东亚海洋权益与领土争端之象与本地区国际关系变动的现状息息相关,但事态的演进正逐渐威胁到中国周边地区安全环境的维护乃至包括东亚地区在内的广大西太平洋地区的稳定与区域合作的进程。其中,又以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中日争端及其演进状况极具典型意义。如何从国际关系与东亚安全合作的战略层面对其进行探究,并提出必要的战略性及现实可行性应对措施,既是寻找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演变规律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我国和谐周边战略环境的应有之义。
一 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的现状
1.撞船事件之后钓鱼岛主权争端持续升温
钓鱼岛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造成日本实际控制拒不归还的局面,并且在中日间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争端中,日本屡屡挑战中国国家利益的底线,成为中日关系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与核心问题。中日围绕钓鱼岛的主权争端迁延数十年,一直伴随着国际关系及中日两国内政外交的变化,呈现出曲折复杂的演变轨迹。
众多历史文献证明钓鱼岛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以郑海麟著《钓鱼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与井上清著《钓鱼岛:历史与主权》等为代表的历史研究成果已经充分表明了这一点。[1]在近代,日本利用甲午战争混乱之际秘密窃取钓鱼岛,并利用《马关条约》对台湾及包括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在内的附属岛屿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45年军国主义日本战败投降后,依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日本被迫交出了其长期对外扩张侵占的包括中国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在内的中国领土。然而,琉球群岛以及钓鱼岛列岛却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下被交由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托管。1971年美国与日本私相授受琉球群岛的行政管辖权,钓鱼岛也被交给日本。自此,日本开始了对钓鱼岛列岛的管控。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以及“台湾当局”都一贯坚持对于钓鱼岛列岛的主权立场,坚决反对日本的窃夺。数十年来中国民间以及海外华人也持续不断地开展了“保钓”运动。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际,中日两国政府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主权归属问题暂时搁置,留待日后时机成熟时解决。然而,40年来,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问题的争端并没有停止,日本政府及民间屡次挑起争端,企图将对钓鱼岛列岛的“实际控制”变为“长期占领”,继而达到“实效取得”的目的。
近年来,不但中日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被逐渐搁置,即使在中日两国政府达成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之后,状况依旧没有改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发生直接冲击了中日两国间外交关系的稳定,使两国关系降到了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
2009年民主党政府执政后,中日两国关系曾出现持续改善的良好时机。如2009年底日本140名议员来华访问、中国提出开展中日海上联络合作机制的四项建议、2010年7月的中日经济贸易论坛等。然而,随着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发生,两国关系在数日内出现逆转,先是日本坚持扣押中国渔船船长,中国外交部随即提出交涉,其后中国渔政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舰持续对峙。尽管事件最终得到解决,但结果却是中日双输,而美国坐收渔利的局面。受事件的影响,两国间政治、民间的一系列正常交往大受阻碍,在日本东京等地相继爆发右翼势力组织的反华游行,中国的一些城市也出现反日游行,两国间的关系很快陷入低谷。
同时,中日两国外交、防务政策上的针锋相对也相继展开。2010年初,日本政府及防卫省等机构和组织就有关西南诸岛防卫问题展开论证,认定此处是“防卫真空”,主张加强西南诸岛的防卫。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2010年11月,日本防卫省决定设置“岛屿沿岸监视部队”,以强化其对西南诸岛的控制。事实上,在日本看来,其防卫政策所指的西南诸岛,就包含了中国的钓鱼岛列岛在内。日本强化其在西南诸岛的军事实力,其矛头所向十分明确,就是要直接加强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军事控制能力。对此,中国也开始定期派遣渔政船前往钓鱼岛海域巡视,强化对中国拥有主权的宣示。
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对峙的局面,即使在日本发生了东北大地震之后依然没有停止。2011年日本《防卫白皮书》和《防卫计划大纲》的修订都明白无误地传递出日本正在逐步加大对钓鱼岛列岛方面的控制力度。2012年初日本政府又通过“岛屿命名”的方式,再次企图将钓鱼岛列岛的主权归属据为己有。当然,中国政府对此表明了严正明确的立场,指出日本的做法是“非法的和无效的”。海峡两岸与海外华人的民间“保钓”运动也正在逐步呈现联合与扩大的趋势。同时,中日两国民间关于钓鱼岛主权问题的舆论导向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民族主义情绪正在进一步扩大。
而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始作俑者美国则态度暧昧反复,客观上支持了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