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一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1.主导产业研究评述
(1)国外主导产业理论研究。
1940年,罗斯托首先对主导产业理论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由于没有明确提出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影响了主导产业理论的应用性。1958年,赫希曼在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产业关联度基准”。20世纪50年代中期,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一文中,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条重要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2)国内主导产业理论研究。
关爱萍、王瑜(2002)提出区域主导产业判定和选择的6项基准:①持续发展基准;②市场基准或需求基准;③效率基准;④技术进步基准;⑤产业关联基准;⑥竞争优势基准。陈刚(2004)从定性基准和定量基准两个方面阐述了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谢奉军、黄新建(2005)提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应遵循如下基准:①产业关联度基准;②产业发展潜力基准;③比较优势基准;④技术进步基准;⑤社会效应基准。周振华(1991)在其论著《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中提出了3项基准:①增长后劲基准;②短缺替代弹性基准;③瓶颈效应基准。
以上研究,对我国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主导产业理论在实践中的认识偏差,将主导产业理论简单归结为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理论;②从区域分析的角度看,一些研究虽然立足于区域,分析了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形成,但并未真正体现区域的二重性,致使区域主导产业单一化、形式化;③从涉及产业的领域来看,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在第二次产业,各种基准的确定和指标的设计,基本上限于工业领域各个部门。
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科学性、动态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原则,同时应体现主导产业的特征,考虑各区域的不同特点,但是指标不宜过多。
2.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本文确立了如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1)收入弹性基准。
收入弹性高的产品或产业部门,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其社会需求也相对较高,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应选择需求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2)技术进步基准。
选择技术进步速度快、技术水平高、技术要素最密集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可以保证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保持技术领先,同时保证在区际分工中不断占据比较利益最大的领域。
(3)产业关联度基准。
应选择具有较强的前项关联、后项关联和旁侧关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带动和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4)比较优势基准。
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然后以此为中心,按照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逐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一个能充分利用本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
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模型
(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①体现选择基准。所选取的指标必须体现上述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从评价的内容来看,该指标应确实能反映有关的内容。
②比较全面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选择的指标要尽可能覆盖评价的内容,但同时也要考虑尽量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而对数据不可得的指标则只能做舍弃处理。
③客观性原则。在筛选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尽量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地分析所选指标的经济含义,依据其经济含义做出取舍。
(2)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模型。
根据上面所说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本文用需求收入弹性测度产业的市场潜力,用劳动生产率上升率、总资产产出率增长率测度产业的技术进步状况,用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感应度系数测度产业的关联作用,用区位商、区内比较经济效率测度产业的比较优势。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文建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模型。模型共分3层:目标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准则层——收入弹性基准、技术进步基准、产业关联基准、比较优势基准;指标层——需求收入弹性、劳动生产率上升率、总资产产出率增长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区位商、区内比较经济效率。模型结构图如图2-1所示。
图2-1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3)各指标的说明及其计算公式。
①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指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社会对某产业产品需求程度的增加率。需求收入弹性越大意味着该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较大,有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