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北京奥运会环境表现及后奥运展望

    作者:李虎军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摘要:

    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北京交出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环境答卷。但北京仍然面临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如何继承北京奥运会的“环境遗产”,对于北京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Beijing has turned in a satisfactory environmental record at the 2008 Summer Olympic Games. However,Beijing still faces air pollution,water shortages and other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needs to confront with challeng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and so on. How to maintain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environmental legacy” has a key meaning for Beijing and other parts of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 北京奥运会环境表现

    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前,北京的环境质量曾引起世界普遍的忧虑。一些人士甚至担心,北京奥运会可能成为历史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奥运会之一。笔者曾撰文认为,这些担心或许是多余的。因为一个强大有力的政府,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采取很多非常措施,保证奥运会的成功举行。

    事实证明,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基本令人满意,北京实现了其申办奥运会时许下的承诺。2008年11月27日,国际奥委会在北京奥运会的总结报告中,特地将公共交通和环境改善等列为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

    1.北京空气质量创下十年最好成绩

    人们对于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的担心,甚至在临近开幕时也没有完全消除。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前后两天,北京的天空仍被薄雾和烟尘所笼罩,引起了大量国际媒体的关注。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奥运空气质量报告,那些天北京的空气质量达到了良好: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空气污染指数(API)介于80~100之间。但这种状况并不符合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修订的空气质量准则:PM10的日平均浓度不超过50微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不超过20微克/立方米。而空气污染指数等于50时,对应的PM10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空气污染指数等于100时,对应的PM10浓度则为150微克/立方米。[1]

    北京在申办奥运会时,公开承诺奥运会期间可吸入颗粒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不过,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北京于2001年作出承诺时,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准则还是1997年的版本,那个版本并未给出PM10浓度的指导值。此外,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版本的空气质量准则也没有“一刀切”,而是给出了过渡时期的三个阶段目标,以期为世界各地提供符合当地目标和政策的选择。其中,过渡时期第一阶段目标为每立方米150微克/立方米,在中国现行国家标准中,这相当于空气质量为良。[2]

    幸运的是,2008年8月10日和11日的连续降雨,暂时驱散了北京空气中的污染物。8月12日,官方提供的空气污染指数是32,空气质量为优。换句话说,PM10浓度已经小于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日平均浓度上限50微克/立方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当天发表公告称,“在奥运会的第四天,北京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在北京奥运会的17天里,空气质量创下了十年来同期最高水平:不仅每天空气质量都在良以上,而且其中有10天为优,即这10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还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导值第三阶段的目标值。

    最终,2008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在“良”以上的天数累计达到274天,比2007年多出28天。其中,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达61天,比2007年多出29天,为近十年来最高。

    2.碳平衡的努力

    空气质量并不是衡量北京奥运会环境表现的唯一指标。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北京奥运会交出怎样的“气候成绩单”,能否实现“碳平衡”,也是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

    所谓“碳平衡”(carbon balance),是指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各种措施消抵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也被称为“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奥运会期间,各代表团成员和观众的长途旅行,都会带来可观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仅参赛运动员就有上万名之多,而北京市旅游局在赛前预测,奥运会期间仅境外游客就将达到数十万人。此外,大批奥运场馆和设施的建设运行,以及奥运会火炬传递等活动,都动用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也意味着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北京奥运会之前,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和德国世界杯足球赛,都已经在保护气候方面作出表率。与意大利和德国不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并没有承担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7年10月发布针对北京奥运会的环境审查报告时,明确建议“北京奥组委公开宣布关于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消抵的承诺”。[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建议并未得到北京奥组委的直接回应。不过,中国政府部门在此之后,就着手估算北京奥运会温室气体排放和消抵情况。在2008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的一次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公开表示,北京奥运会可使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基本平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研究员徐华清在北京奥运会之前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透露,其所在研究团队初步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