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
道路作为生态系统内新的干扰因子,对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真实性、完整性的影响日益加剧。随着道路的迅速扩展并日趋硬质化和网络化,道路的生态学影响与社会学影响日益凸显,尤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为最大。本文通过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道路建设对野生动物影响的个案研究,综合了国内外大量实例,为我国计划投入1万亿元巨资的新一轮的交通建设高潮,特别是各类保护地中道路的规划建设,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The road as the new eco-system interference factor,on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structure,and the truthfulness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mpact of growing.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roads and the increasingly rigid and networking,the impact of road ecology and sociology highlights the growing influence,particularly the impact on wildlife as serious. In this paper,the construction of roads through the Changbai Mountain Nature Reserve,the impact on wildlife case studies,a combin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China’s plans to invest 1 trillion yuan invest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round of upsurge in traffic,especially various types of protected areas in the roa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propose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道路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二三十年来,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相适应,道路建设也迅猛发展,不仅道路的里程与日俱增,道路的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亦不断提升。大量的土路和砂石路被升级改造为柏油、水泥铺设的硬质化路面;而两侧装有隔离护栏的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又大量取代和正在取代普通的柏油、水泥公路。
特别是近年,随着大规模的旅游开发、矿产开发和水电开发,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国家公园和自然圣境等保护地中大量铺设道路并升级改造路面,对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等各类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道路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我国起步甚晚,具体的研究开展甚少。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道路生态学研究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作者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道路生态学的个案研究工作,让我们就从长白山保护区的道路开发谈起。
一 自然保护区道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1.长白山——触目惊心的“空林”现象
长白山是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自然综合体。长白山保护区道路类型齐全,是研究道路生态学的理想之地。目前,在区内及周边共修建公路400多公里,在其中的15条主要道路中,我们选择了4条道路设置了5条样带,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监测研究。
2007年4~10月,在样带内做的66次调查显示,道路交通致死的野生动物种类共43种,在其中3条道路上,道路交通致死动物1867只,平均每日每公里致死野生动物2.8只。保护区大量蛙类、蟾蜍的季节性迁移导致了交通的高致死率。道路交通致死高峰发生在每年8月,与旅游季节的车流量高峰吻合。
横穿保护区的4条主要公路已将保护区分割成5大块和若干小块,道路的网络化导致动物栖息地破碎化。例如,景区内的公路和栈道形成鹿科动物无法逾越的障碍,严重影响了迁徙、取食和繁衍。同时,道路交通的改善和密度的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活动能力,增大了动物被捕杀的几率。
2006~2008年对长白山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的结果显示,几乎全部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均呈急剧下降的趋势。如马鹿从1970年代的5000头降至约50头,熊类约20只,猞猁仅见1只。至于东北虎、梅花鹿、原麝、斑羚、水獭都已经相继踪影全无。
道路建设对长白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路建设和升级改造使野生动物被直接冲撞碾压致死;二是道路分割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致使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三是道路交通改善为非法入区猎杀野生动物者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种态势不加以扭转,再过十年,长白山保护区的森林将彻底变成一座“空林”——空无野生动物的森林。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道路建设加速野生动物走向濒危和消失,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有着普遍的意义。事实上,由于在道路的规划设计阶段缺乏道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我国绝大多数道路未能给野生动物预留通道,也未能给司机设置警示标识;而少数几条考虑了野生动物迁徙需求的道路,其设计也不甚合理,因此留下隐患,事故不断。这里仅就新疆卡拉麦里、四川若尔盖、青海可可西里和云南西双版纳(分布代表荒漠、湿地、高原草地和热带森林四种类型)等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进行评述。[1]
2.卡拉麦里保护区道路——回归的野马命丧车轮
卡拉麦里是内陆干旱荒漠类型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旗舰动物是普氏野马。1878年在准噶尔盆地,普氏野马被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发现。由于过度捕猎,普氏野马于1947年在其原栖息地灭绝。1985年,我国政府从国外引进18匹;2000年,首次在卡拉麦里保护区内放归部分野马,着手进行使之恢复野生种群的试验。然而,将卡拉麦里保护区切成两半的216国道,2006年升级改造成一级公路之后,不仅车流量增大,车速也提高到每小时80公里限速的两倍,造成不断穿梭于道路两侧饮水取食的有蹄类动物死亡。据统计,仅重修通车后的2007年下半年,已有5匹野马,至少3~5头野驴,20只鹅喉羚及无数鸟类在穿越国道时被车辆撞死。
普氏野马有着6000万年进化史,作为全球唯一存活的野马,保留着马的原始基因,而我国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保护区内放归的野马又是世界上唯一存活在原栖息地的种群。杀死一匹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