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道路

    作者:王革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摘要:

    本章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同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中国自主创新道路产生的背景、基础,提出了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方式、目标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了6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Abstract:

    Through systematically summarizing the strategies,goal,mission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t the different stag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chapt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base of Chines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road,and puts forward to the styles,aim and mission of Chinese independent innovation,and presents the achievement and exper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第一节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一 迎头赶上,向科学进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技基础薄弱,全国只有几十个研究机构,几千名研究人员,专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匮乏,学科不健全,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面临的急迫任务是要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地位,迅速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在科技战略方面,依靠苏联,学习苏联,力争获得一批比较先进的工业技术,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科学技术队伍。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从苏联引进了156项大型的“交钥匙”项目,同时在国内成立了400多家研究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消化吸收引进的产品或技术。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的科技战略从学习、依靠苏联转向自力更生,组织自己的科技力量集体攻关。“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走了极端:一方面重视经验技能,轻视科学研究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则实施对外封闭,将中国的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发展相分离。

    总体上看,1978年以前,我国继承了前苏联的科技发展体系,实行的是计划式的科技体系,并且和中国的集中型政治体制和计划型经济体制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从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的成立到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的成立,这种体系都是以国家科委和各级地方科委为政府科研主管,以中国科学院系统、高等院校科研系统、产业部门科技系统、国防科技系统和地方科技系统为研究与开发机构5路大军,以中国科协、各级地方科协为联系政府与科学家的桥梁。我国采用的科技体系是以计划来推动科技项目和任务,带动技术的转移,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国防科研等创新主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这一时期科技发展执行的是赶超战略,其战略目标是要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进入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科技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科技规划、国家统包统管的科技管理模式予以实施。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赶上和超过世界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的口号,此后又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两个科技发展规划,对科技发展的方针、目标、任务等作了全面部署。

    这种集中管理型的科技体制在国际封锁、国内科技资源极度稀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将有限的资源在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向战略目标领域动员与集中,这有利于解决国计民生中的一些十分紧迫的问题,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最突出的成就是人工合成胰岛素和“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在短短十几年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技组织体系和基础设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使我国的科技从整体上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这种集中计划管理体制却存在着固有的弊端,不能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管理机构权限高度集中。国家在各个层次上都有科技主管部门,他们都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完成科技规划的制定、实施,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成果的鉴定、推广等。这种体制的缺点是科研机构被管得过死,缺乏自主权,不能根据生产的需要和自身优势设立课题,开展研究。

    (2)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条块分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不同部门都设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这些机构设置重复、缺乏横向联系,相当一部分不为产业部门服务,即使是产业部门和地方的科研机构也不为特定企业服务,而设在企业内部的科研机构主要解决应急性生产问题,较少进行超前性、前瞻性研究,产生了科研与生产的“两张皮”现象。

    (3)科技管理制度行政化、僵硬化。这种管理制度不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科技活动的自身特点,造成科研人员难以流动,科研人员考核和职称评定缺乏竞争机制。

    (4)没有独立的科技立法。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方面缺乏独立的立法来调整不同部门、不同团体、不同个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依靠各级部门下达的政策性和指令性文件规定,而与法规相比,政策文件具有短时效性和多变性,影响了我国的科技发展。

    (5)科技体制运行中存在的平均主义。长期以来,对科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