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现代流通业发展中的体制改革与创新

    作者:赵萍 李蕊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摘要:流通改革二十多年来,尤其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使流通产业的地位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年来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流通产业体制改革关注减少了,但是许多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在流通体制的许多领域仍然存在着垄断问题。从整体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流通体制尚有待完善,流通体制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流通改革二十多年来,尤其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使流通产业的地位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了“一、二、三、零”的单一渠道流通状况,实现了多种所有制、多条渠道的流通体制。近年来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流通产业体制改革关注减少了,但是许多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商品市场的问题解决了,并不意味着要素市场的问题也随之消失了;城市流通问题解决了,并不意味着农村问题也消除了。农产品购销体制完全放开之后,出现了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的现象,许多地区存在着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在流通体制的许多领域仍然存在着垄断问题。从整体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流通体制尚有待完善,流通体制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 中国现代流通业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一)流通体制改革疏通了流通渠道,连接了内外贸,但是新的流通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二十年的流通体制改革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中的三级批发体制,但新的流通组织体系并没有完全形成

    计划经济时代的市场组织体系由国有流通企业和供销合作社组成,其他自发性市场都是不允许的。就国有流通企业来说,其体系表现为严格区分职能的一、二、三级采购、批发、供应站和零售商店,实行分层次的计划调拨分配,按固定区划组织流通。改革以来,一方面,将原属中央管理的一级采购供应站和省属的一级采购供应站下放到地方管理,为新体制扫清了主要障碍。对商品的购销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统购统销,统购包销”的商品购销体制松动,允许生产者在一定范围内将产品自行销售。国有商业批发企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行总代理、总经销,打破行业界限,向生产、加工、对外贸易、金融证券、房地产等多角化经营方向发展,转换机制,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零售兼批发,确立新型工商关系,构建新的购销网络。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城市贸易中心和农产品集贸市场,实行商品的多渠道流通。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纵向市场组织体系被以横向经济联系为特征的市场网络所取代。市场放开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体制开始形成。生产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个体私营商业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混合所有制的新型商业进入流通领域。在兴建现货市场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都狠抓了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培育,期货市场也应运而生。期货市场的兴起,特别是产销直接见面的以乡镇企业和农村家庭生产为依托的各类商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发育,标志着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此外,还先后制定了商事特别法和商品市场法规,建立了商品储备制度和重要农副产品风险基金。城乡集贸市场的蓬勃兴起,超市、专卖店、仓储式批发等新型业态的萌生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组织体系,空前扩大了商品流通的容量和市场规模,提高了流通的总体效率,适应了生产和消费增长的要求。

    但就当前来看,虽然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一、二、三、零”流通格局已经彻底瓦解,但新的流通组织结构并没有完全形成,在流通产业组织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公有制流通经济面临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除了个体私营经济以外,联营、股份制、港澳台、外商投资经济以及其他经济类型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大量中小型国有流通企业向大型企业转移、集中,组建了一批具有雄厚经济实力、掌握主要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大型批发企业。涌现出一大批转制快、效益好、实力强的企业。这些非公有制企业不仅体制新,机制活,而且在税收、经营等方面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商品市场体系缺乏规划且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区的大型商业网点建设结构失衡、比例失调、功能雷同,现代批发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发展缓慢,相当多的企业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多种所有制流通企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公有制流通企业面临人员多、包袱重、负债高等诸多困难。这两方面形成鲜明反差。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负债率都在70%~80%左右,有的已经濒临破产倒闭。县及县以下的中小型公有制流通企业更是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