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
当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逐渐凸显并日益尖锐,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分析、认识这些矛盾,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绝对不能以无节制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来实现,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一 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应具有两层涵义:其一,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为前提的;其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物质资源减量化的。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质量的需求,不能使社会福利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尽管是资源节约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经济发展模式如果不能做到物质资源减量化,仍然是沿袭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那将也是不可持续的。
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就要认清“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就区别而言,“增长”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是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目标和衡量尺度;“发展”则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结构与机制的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人与自然的联系,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发展的自由选择和机会公平等等。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物质规模的数量型扩张,经济发展则是社会福利的质量型增加。归根结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根本区别就在于“增长”是“量”的变化,而“发展”则是“质”的变革。就联系来说,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质”的“变革”,单一形式的增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同样,没有量的增长,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增长谈不上发展;对发展来说,增长是必需的,但是,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发展。甚至可能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恶化了经济结构、破坏了环境与资源,使得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明显下降。
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是,要从传统强物质化的增长转向减物质化的发展,在社会福利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使得我们的资源消耗没有大幅度的增长。显然,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既要提高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又要提高资源生产力(即单位资源的经济社会产出)的水平。[1]要把资源生产力看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关键。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地受到土地、能源、水资源以及若干矿产资源的约束,因此,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就要提高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等资源的经济产出,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二 构建我国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构建我国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国情的需要
第一,我国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快速增长,[2]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694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国家的财政收入突破2万亿元。[3]但与国际水平比较,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很低。2001年,按世界银行汇率法换算,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GNI)为890美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7.3%。1999年,我国尚有18.8%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1美元(PPP值),尚有52.6%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2美元。同时,我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仍有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就业于第一产业,城市化水平不到40%;[4]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依然占有较大份额;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出口增长的主要依托。大力推进工业化,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容量相对不足。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领土面积广大,但自然生态较为脆弱。大多数经济上不发达的地区都处于生态脆弱地带。人均资源拥有量比较低是中国在资源方面最为主要的特征。
目前,我国人均能源、钢、铜、铝的消费量分别不到美国的1/11、1/4、1/7和1/8。[5]以能源为例,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6]我国的能源储量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求之间已经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而且这个缺口将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