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
中国加入WTO后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多边经贸关系会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周边国家和地区将从中国的市场开放中得到更多的投资机会,提高在中国产品市场上的份额。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寻找扩大跨境(跨关税区)投资的目标市场,建立多重目标的区域自由贸易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立足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分析框架,力求探索中国在21世纪的对外区域经济合作与投资的最佳发展模式。
一 当代中国面临的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态势及所处地位
目前,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处于主要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外的、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如表1所示,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在世界GDP前3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有26个是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或关税同盟的成员,只有4个国家和地区游离于自由贸易协定之外,它们分别是:日本、中国、韩国和中国香港,其GDP世界排名分别为第2位、第7位、第13位和第23位。由于香港已经回归,所以实际上没有与他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只有中国、日本和韩国。虽然,中、日、韩都是APEC的成员,但APEC是一个开放性的非制度化组织,成员之间不缔结自由贸易协定。
表1 2000年世界GDP前30位国家和地区及加盟的地区贸易协定
值得注意的是,几个主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的GDP排名都比较靠前,NAFTA的三名成员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分别位居第1、第8和第11名,与1998年的排名相比,美国的位次没有发生变化,但比重由1998年的27.4%上升为2000年的30.66%,加拿大由第9名前进一位,墨西哥的提升最为明显,由1998年的第15位,跃升到第11位,欧盟的核心成员有12名在全球GDP排名前30位(见表1)。可以说,上述国家的强大的经济规模和实力,或多或少得益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需要依靠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力量,维护自身利益,增强经济实力,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游离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外的状况使中国不仅不能得到区域合作的利益,而且还可能受到不同程度排斥。所以,无论是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还是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我国都有必要参与或倡导成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并将其作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
二 中国大陆和周边区域相互投资带动贸易增长分析
随着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有了明显的进展。具体表现在:通过单边机制推动两岸四地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在政府的主导下,着力推进与东亚的合作,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10+3”合作;加入APEC,积极参与功能性区域经济合作;以能源合作为重心,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由政治军事合作向经济合作转变;通过曼谷协定或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同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度的合作;利用地缘优势,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次区域经济合作。总体看来,以两岸四地为核心、以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和功能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手段、以积极倡导与建立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导向的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雏形正在逐步形成。
(一)海峡两岸靠投资带动经贸关系的改善
两岸四地地域相连,文化相通,从贸易中相互受惠颇多,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大南部中国”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模式,加速了商品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制造业生产的国际化密切了两岸四地的经济联系,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使它们对大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来看,台湾省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995年台湾省对大陆的直接投资为10.93亿美元,2001年为23.29亿美元。如果考虑到台湾省向香港地区的投资及向避税乐园—开曼群岛和维尔京群岛(英属中美洲地区)的投资多数迂回到了中国,那么台湾省对大陆的投资远远高于中国的统计数据(见表2)。2000年,香港地区对中国内地的投资在累计额中占33%。对中国投资排名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是香港地区、美国、维尔京群岛、日本、中国台湾省。
表2 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投资
尽管现在这个地区内部的贸易和投资流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但由于四地的人均收入、生产力以及工业化水平依然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继续向更高层次合作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