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12月 |
2005年国家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利用信贷和土地调控经济和投资的发展,继续对投资“有保有压”,使我国经济从2004年3月之后开始的经济和投资增长回落延续到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从6月份开始放松了对货币的控制,使我国的一些经济指标在下半年有所回升。如:M1的增幅从5月份的10.4%增加到8月份的11.5%,M2的增幅从5月份的14.6%增加到8月份的17.3%;改变了金融机构上半年新增贷款数量一直低于去年同期的状况,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97亿元,同比多增74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同比多增加847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加31亿元;企业效益情况好转,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5月份的167.28,上升到8月份的171.1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57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幅从5月份的15.8%上升到8月份的20.7%,企业亏损额从5月份的增长56.1%下降到8月份的53.1%,产成品的资金占用增幅从5月份的19.4%下降到8月份的18.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上升,从5月份的增长26.4%上升到8月份的27.4%,6月份新开工项目增加2.4万个,施工项目个数从5月份同比增加11.3%上升到8月份的14.9%。
如果到年底都采取这样的调控力度,预计全年GDP的增长将保持在9.3%~9.5%,[1]投资增长在20%~25%之间,消费增长在11%~12%,出口总额增长25%左右,进口总额增长1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1%~2%之间。经济发展仍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高增长和低通胀时期。
一 2006年经济和投资发展的形势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国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有一个好的开端将对整个五年规划的顺利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和问题。
1.经济仍处于“黄金发展时期”
1998年到“十五”前三年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使我国彻底摆脱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上升阶段;2004~2005年的宏观调控,则使我国避免了经济出现迅速进入高涨期而可能出现的物资全面紧张和通货膨胀的状况,为延长我国经济发展的景气期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运行状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从人均1000美元向人均3000美元的快速发展期,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多重动力的推动下,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针的指导下,“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调动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国家和各地都正在制定科学性和可行性较高的“十一五”规划,这些规划的执行将促进我国总体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改革开放带来新的活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正进入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攻坚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对调动各方面投资和建设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将被逐步破除,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随之降低,效益则会不断提高。2006年,伴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步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发展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近几年我国经济总量、招商引资和外贸进出口快速发展的实际表明,我国已适应了加入WTO之后的新变化,能够抓住机遇并改变不利的地位,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取得好的成绩。
3.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更加扎实,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都十分充足。
资金:从我国金融系统账面上看,到2005年8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7.51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78万亿元,存大于贷8.73万亿元,扣除准备金、国债和其他科目的占款4万亿元左右,仍然还有4万多亿元左右空闲,如果再加上金融机构超过1万亿元的资本金,则空闲资金达到5万亿元以上,另外还有7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说我国的财力是充足的。
物资:除了石油和一些矿产资源之外,我国各类物资的生产能力在近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