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7月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是党中央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更复杂的国际环境而作出的重大举措。因此,认真贯彻执行这一重大举措,对于我国深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 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基本涵义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说明中指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处理国际经贸关系过程中,包括对外贸易(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对外经济援助和接受国外援助;联合国发展系统及其他国际组织的经济技术合作;外汇及其信贷等,都必须始终把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加快发展自己。同时,也必须兼顾对外经贸伙伴的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平等受益、互惠互利。因此,只有互利才能共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 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理论认识上的飞跃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始终把对外开放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党和政府一贯把“平等互利”作为我国制定对外开放战略和处理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准则。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被确定下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扩展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愿意不断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科技合作,加强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同时,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要形成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同时,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总体战略,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先后创造性地出台了“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大经贸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这些战略的提出,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肯定和支持。并且这些具体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思想。因此,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在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经贸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升华的理论结晶,是对外开放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完全符合非零和竞争理论要求的“双赢”结果。
三 互利共赢战略的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制定一系列对外开放战略和具体政策,不仅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必然趋势,而且符合国际产业变动转移的规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确上了一个大台阶,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1547亿美元,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第三位。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381.4亿美元,增加了35倍。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已达7000多亿美元。在利用外资方面,累计利用外资近6000亿美元。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员有2400万人,与出口相关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