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8月 |
研究生隐性就业是指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间付出劳动并可能获得一定收益(如报酬或经验、机会等)的一种“准就业”状态,具有非正规性、灵活性、临时性和隐蔽性等特征,又经常以项目、兼职或实习等非全日制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准就业”状态虽具有一定的就业特征,但又不是完全的就业,属于一种就业前的状态或半就业的状态,故而定位于“准就业”。为更好地了解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隐性就业的状况,关注和改善研究生的成长环境,特地开展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隐性就业调查。
一般而言,就业可分非正规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等形式。有文献认为,非正规就业既包括个体、自我雇佣等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形式,也包括在正式部门的非正式雇佣,这种界定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1]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承担一定兼职性质的社会工作,既具有这种非正式雇佣的某些特征,也带有一定的非正规就业的特点。但是,对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的这种劳动关系,有专家对我们在调查中使用“就业”一词表示了明确的异议。经查阅发现,有的文献中对非正规就业要求是失业人员。对此,我们也没有找到更为合适的、简洁的替代称呼,就暂且视之为一种准就业或半就业状态,取名为隐性就业。但在问卷调查时,我们最初使用的就是“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就业”一词,故在问卷附件中保留原样而未作修改,特此说明。
一 问卷调查工作的简要说明
2006年3~5月,问卷调查组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7所北京地区的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499份,有效回收率达到75.0%。
问卷调查工作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吴祈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方虹教授,以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启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建辉、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鲁航、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何春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婉莹等同学的大力支持。他们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表现,以及从事义务工作的奉献精神,都值得敬佩,在此深表谢意!
调查问卷由余仲华、王婉莹、袁娟、梁晓梅设计,问卷由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萍录入、统计。
本报告还需要作两点特别说明:
第一,本报告采取先汇总分析,确有需要再作分类分析的方法。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时,本报告只针对汇总情况,得到客观性的统计分析结论,一般不作主观性的理论分析;同时,虽然对性别、学校、专业和研究生层次进行了分类统计,但在统计分析时只对存在特殊情况的样本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说明,如无特殊之处就不提出分类统计的情况了。
第二,本报告尊重被调查者的隐私权,视少数题目答案缺漏为正常现象。对于有个别问题回答不完整的,即有少量缺漏答案的问卷,如果总体上不影响问卷的有效性,就不作剔除处理,都列入有效统计范围。因此,每个问题的被调查者总量可能是不完全一样的。在问卷统计分析时,基本情况分析一节增加一项“未回答者”,目的是感知全貌;其他部分中的若干问题增加“未回答者”。“未回答”某个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如被调查者出于某种考虑主动回避了某个问题,或认为没有把握,或不了解情况,或确实没有这种情况等。多项选择题的百分比计算基数是有效问卷总量1499份。
二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有效调查问卷来自北京地区7所高校,但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两校的有效问卷超过半数
其中:北京大学152人,占10.1%;中国人民大学141人,占9.4%;北京师范大学93人,占6.2%;北京理工大学491人,占32.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68人,占11.2%;中国石油大学276人,占18.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78人,占11.9%。
2.被调查者男性超过半数
其中:男性831人,占55.4%;女性595人,占39.7%;未回答者73人,占4.9%。
3.被调查者专业主要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为主,四大专业累计占80.6%,超过八成
其中:工学562人,占37.5%;经济学232人,占15.5%;管理学224人,占14.9%;理学190人,占12.7%;法学101人,占6.7%;教育学、历史学、农学、社会学、文学、医学、哲学等,累计18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