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日“泡沫”生成环境的非同质性探析

    作者:张季风 出版时间:2008年05月
    摘要:

    近一段时间,国内许多媒体大量报道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并将其与现在的国内经济现象进行比较。从日本经济发展教训中寻求借鉴是有意义的,但本文认为,经济问题的比较与借鉴要有正确的参照系,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否则,就会开错“药方”,误导大众。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经济现状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更接近,彼时日本治理通货膨胀、克服石油危机并推动经济转型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

    近一段时间,国内对于泡沫经济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许多媒体和学者认为和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泡沫非常相似,这种判断的潜台词在于中国将可能出现类似日本的长期萧条。但笔者却不敢苟同。因为当前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80年代中期存在的差异太大,具有明显的不可比性;相反,倒更像日本20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彼时日本治理通货膨胀、为克服石油危机而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减量经营”、整治公害,进而推动经济转型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

    一 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相比,更多的是差异

    在进行国别经济对比时,很难出现绝对的相同。因此,笔者并不否认当前我国与日本80年代中期的泡沫经济有某些类似之处。例如,从表面上看,汇率升值,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猛涨;宏观经济都表现良好,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较高水平;等等,但更多的是差异。

    (一)发展阶段不同带来的诸多差异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几乎不存在差距,国内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发展空间很小。而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国内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日本在70年代初高速增长期就已结束,80年代年平均增长不足5%;而我国现在正处于高速增长期,近几年的速度一直是10%左右,2007年可能超过11%。从经济总量来看,日本当时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人均约2万美元;中国目前的GDP总量居世界第四,但人均GDP仅为2000美元,要排在100位以后。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带来了方方面面的不同。

    第一,从产业结构上看,80年代中期日本已形成了发达国家型的产业结构,不论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第一产业下降至10%以下,第三产业接近60%;而中国现在农业就业人口仍占50%左右,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60%左右。

    第二,从企业实力上看,当时日本的企业已相当成熟,出现了丰田、日产、日立、东芝、松下、新日铁等世界顶级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当然也包括许多中小企业掌握着众多的核心技术,形成了许多世界级品牌;与欧美国家相比几乎无差距可言,所生产的产品如机器人、半导体、家电、汽车等甚至要超过欧美。当时日本的管理模式,也被世界所认同,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管理模式或经营模式。而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企业严重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世界顶级企业极少,而世界顶级品牌甚至还没有出现。企业素质不同,应对汇率升值以及各种风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第三,从货币属性上看,当时的日元已成为可自由兑换的区域性货币;而现在的人民币仍然是不可自由兑换的本币,与日元相比,其国际影响力是不同的。

    第四,从消费价格指数(CPI)来看,日本1985年是2.0%,1986年是0.6%,1987年是0.1%,1988年是0.7%,物价水平一直处于低位。按照惯例,房市和股市的上升会传导给物价,但对日本来说,能源、资源等几乎百分之百进口,大部分中低端消费品也依靠进口。日元升值,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资金购买更多的进口产品。进口价格下降反而稳定了日本国内物价,这就是当时日本物价始终处于低位的秘密所在。而中国却不然,人民币升值比较缓慢,渐进式的升值对进出口产品价格影响不大。只要国际油价、资源、粮食等价格上升,立刻就会影响到国内物价,近一两年,特别是2007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

    第五,泡沫经济的幅度和深度不同。1986~1989年,日经平均股指与六大城市商业用地价格双双涨幅达3倍。我国现在出现的房价和股市的涨势确实很相像,但也有不同。当时的许多日本企业、银行也汇入炒股、炒房大军,而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银行并未参与炒股和炒房。

    (二)政府应对泡沫的政策不同

    80年代中后期,日本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完成了追赶任务,经济进入历史上最辉煌时期。从政治家到普通国民,都开始头脑发热。这种自满导致日本整个国家对泡沫失去警惕。由于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而后发效应消失,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实体经济方面的资金不足状况发生逆转。再加上1985年“广场协议”后,美元贬值和日本经常收支顺差继续扩大,强化了日元升值预期,促使一部分资本从美国流回日本,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