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是拉丁美洲最早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1]2004年恰逢海地独立200周年,然而,这个国家迎来的不是隆重的独立周年庆典,却是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一 海地的政治危机
2004年新年伊始,由海地部分宗教人士、学生和商人等组成的“民主论坛”发起多次示威游行,要求总统阿里斯蒂德辞职。这一要求遭到总统断然拒绝。于是,支持和反对政府的两派势力矛盾激化。2月5日海地局势风云突变。主要由前军人组成的反政府武装于当日占领了国内第四大城市、北部重镇戈纳伊夫,以武力逼迫阿里斯蒂德交权。反政府武装切断了从首都太子港到北部其他城市的交通运输线路,导致汽油、食品和饮用水等必需品供应紧缺,价格暴涨。反政府武装还烧毁房屋和电台,迫使学校关门停课,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政府紧急增派国民警察部队,几次试图夺回戈纳伊夫的控制权,但都以失败告终。反政府武装则乘胜前进,于2月7日又攻占首都西北方向仅70公里的圣马克市,焚烧了当地的警察局,并到处设置路障,阻塞交通,当地的商船货柜也被哄抢。2月16日数10名反政府武装分子袭击了首都西北113公里处的安什市警察局,杀死局长,驱散警察,释放了被关押的犯人。在反政府武装逼近之时,国民警察部队却几乎不堪一击。2月22日,反政府武装一举攻占第二大城市海地角,包括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存放在当地仓库内的800吨粮食也被洗劫一空。2月25日,反政府武装又夺取了北部的托尔蒂岛,完成了对首都太子港的包围。海地局势可谓急转直下,首都太子港人心惶惶,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抢劫之风四起,民众纷纷出逃。美国、加拿大和西班牙等国不得不将本国公民撤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下令撤出联合国驻海地机构的所有非必要人员和家属。阿里斯蒂德虽然坚持不肯交权,但面对当时的局面也束手无策。最后,迫于国内和国际,特别是来自美、法等国的巨大压力,2月29日阿里斯蒂德宣布离职,匆匆飞往中非共和国,5月底又转往南非避难。在阿里斯蒂德出走的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迅速进驻海地以控制局势。
二 国际社会的态度
海地是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历史上军事政变频仍,政局变化无常。1957~1986年,杜瓦利埃父子在海地实行专制独裁统治长达30年之久。[2]杜瓦利埃家族统治终结之后,海地政局又几经反复,近几年来海地局势的相对稳定可谓“来之不易”。因此,2004年海地反政府武装叛乱的发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海地局势急剧恶化深表忧虑,希望由联合国、美洲国家组织和加勒比共同体等相关国际组织出面调解。加勒比共同体主动派出代表前往海地斡旋,建议海地政府采取解散亲政府的组织、释放政治犯、与非武装的反对派合作、任命一位新总理等措施来缓和局势。法国作为前宗主国也不想置身事外。美国对于干预西半球事务从来不甘人后,何况对于阿里斯蒂德还有过扶持之功。
美国政府认为,阿里斯蒂德执政期间的所作所为虽然并不令人满意,但他是民选总统,因此主张通过协商而非武力解决问题,并明确表示美国将不会承认一个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政府。可以说,美国的这一立场既反映了它当前在国际上推广西方民主的方针,也体现了它对阿里斯蒂德本来所寄予的希望。2月20日,以美国负责西半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诺列加为首的一个国际调解团提出了一项旨在解决海地危机的“和平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成立一个由阿里斯蒂德、非武装的反对派和国际组织3方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由委员会投票产生一个理事会;由理事会负责任命一位海地各派均可接受的新总理。按照这一计划,阿里斯蒂德的权力将被削弱,但他可以继续执政到2006年任满为止。阿里斯蒂德对这项计划欣然接受,但反对派却坚决拒绝。
这里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阿里斯蒂德与美国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1990年阿里斯蒂德在海地大选中获胜,出任总统,但在1991年就被一场军事政变推翻并流亡美国。美国政府不仅为阿里斯蒂德提供政治庇护,而且通过政治与军事压力迫使海地军人政府交权,并将阿里斯蒂德护送回国,重新当政。据说,美国还曾花85万美元为阿里斯蒂德雇用保镖。可见,美国想保住阿里斯蒂德不被赶下台,是想在捍卫“民主制度”的幌子下掩饰自己的某种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