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9年06月 |
1998年10月26日,对地处南美洲安第斯地区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巴西外交部伊塔马拉蒂宫三层大厅,秘鲁总统藤森和厄瓜多尔总统马瓦德及两国外长签署了象征两国边界永久和平的《巴西利亚总统条约》。《里约议定书》的4个担保国代表巴西总统卡多佐、阿根廷总统梅内姆、智利总统弗雷、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特使麦克拉蒂附署了该条约。参加仪式的还有哥伦比亚总统帕斯特拉纳和玻利维亚总统班塞尔、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代表等。
《巴西利亚总统条约》的签署,结束了秘、厄两国间一个多世纪的边界冲突和领土争端。这不仅有利于这两个安第斯国家化干戈为玉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而且有利于拉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一、历史遗留的问题
秘厄边界争端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秘鲁、厄瓜多尔同属于秘鲁总督辖区。1802年西班牙国王把基多辖区某些亚马孙省份(亚马孙河上游的马拉尼翁河流域地区)移交给秘鲁总督辖区。秘、厄先后于1821年、1830年宣布独立后,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一般都以原行政区实际占领地为界。
虽然两国在1832年签订条约承认了当时的边界,但对这些边界的确切位置仍有争议。随后,在1857~1860年,秘、厄之间因边界争端首次发生战争。1887年两国再次发生战争。1924年,两国签订了《庞塞-卡斯特罗议定书》,规定如两国直接谈判不能解决问题,应请美国仲裁。1936年,两国派代表团到华盛顿谈判,但没有取得积极成果。两国有争议的地区包括通贝斯省的1295平方公里和塞尔瓦省的10360平方公里土地,但主要争端集中在马拉尼翁河流域的2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940年开始,两国因边界问题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并于1941年7月5日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秘鲁占据了厄瓜多尔西部埃尔奥罗省,接着出动1万多兵力对厄大举进攻,在9天内打败厄瓜多尔,占领全部争议地区,同时还占领了一部分没有争议的厄瓜多尔领土。
经美国、阿根廷、智利和巴西4国调停,秘、厄两国停火,于1942年1月29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订了《厄瓜多尔和秘鲁之间和平、友好和边界议定书》(即《里约议定书》)。根据这一议定书,厄瓜多尔丧失了埃尔奥罗省的一部分和东部亚马孙流域的大片领土,共2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为原领土的一半。议定书把厄瓜多尔的边界划在3条主要支流(纳波河、帕斯塔萨河和圣地亚哥河)可航行的上游地区,在亚马孙主流流域以北,剥夺了厄瓜多尔对亚马孙河地区共管的资格。同年2月,秘厄两国议会分别批准了该议定书,并同意美、阿、智、巴4国为议定书的担保国。
1945年,巴西法官布拉兹·迪亚斯根据《里约议定书》,作为公断人开始确定厄、秘边界。1946年,在确定秘、厄东段边界线时遇到了新问题。根据《里约议定书》的确定,这段边界线应是圣地亚哥河和萨莫拉河的分水岭。然而,美国空军发现这两条河之间还有另一条河——塞内帕河。于是,出现了两个分水岭,致使这段边界线难以确定。1950年,厄瓜多尔宣布《里约议定书》无效。1976年1月,厄瓜多尔外长明确表示,厄瓜多尔对被割去的亚马孙河地区的领土享有主权;同年9月,厄瓜多尔又向第31届联大提出了两国边界问题,声明1942年的《里约议定书》是“不合理的”。
1981年1~2月,秘、厄两国军队在孔多尔山脊发生武装冲突。1990年厄瓜多尔再次表示拒绝《里约议定书》,要求教皇出面仲裁。1991年,秘鲁建议由教皇委派1名专家来确定尚未确定的东段78公里长的边界线,并准备给厄提供一个通往亚马孙河系的自由通道。同年,两国在边境地区再次发生武装冲突。其后,两国外长达成一项“君子协定”。
1992年1月,秘鲁总统藤森访问了厄瓜多尔。这是秘鲁总统首次访厄。此后,藤森总统又两次访厄,为解决两国边界冲突和实现睦邻友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1995年1~2月间,两国再次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动用了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这次冲突历时50天,死亡数百人。在4个担保国的调停下,秘、厄两国在巴西利亚达成停火协议,同意在发生冲突处建立非军事区。
二、和平进程的加快
从1997年起,两国开始在巴西利亚进行直接谈判。由于双方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意见相左,观点对立,谈判进程进展缓慢。厄方认为,厄瓜多尔是亚马孙国家,它在秘鲁境内的亚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