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年02月 |
2001年,亚洲经济增长速度从2000年的7.1%大幅滑落到3.7%,其中,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出现了几十年以来的负增长;香港特区仅为0.6%;韩国只增长3.0%。[1]2001年亚洲经济严重受挫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走下坡路、国际电子产品市场需求减少,以及“9·11”事件和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进入调整时期,从而导致亚洲国家和地区出口锐减,经济大幅下滑。2002年,在美国经济恢复带动下,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快于预期。
一 2002年经济复苏快于预期的主要因素
2002年以来,在美国经济复苏、国际半导体市场景气和内需扩大的支撑下,亚洲经济增长快于预期。第二季度GDP增长速度普遍快于第一季度。其中韩国经济表现最为突出,第一季度GDP出现5.7%的增幅,第二季度上升到6.3%,上半年经济增幅达6%。[2]马来西亚第一、二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1.1%和3.8%。[3]新加坡GDP增长率从第一季度的-1.7%,上升到第二季度的3.9%,这是在经济持续衰退5个季度后首次出现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从2%调整到3%~4%。[4]泰国第一季度GDP增长3.9%,已经达到了自2000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高点,第二季度GDP增长略低于第一季度,为3.6%。印度尼西亚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2.5%,第二季度上升到3.51%,整个上半年GDP增长2.87%。[5]带动亚洲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
1.出口回升,市场多元化
2002年第一季度,韩国、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特区的出口基本上都是处于负增长,在-6%~-17%左右。第二季度,由于美国增加了从亚洲的进口,以及中国进口大幅增加,亚洲出口增速显著回升。其中,韩国4月份出口在连续14个月下跌后首次恢复增长,7月份增长17.9%,是21个月以来的最佳纪录,进口增长17.6%。4月份香港出口出乎意料地增长了2.2%。马来西亚出口从2月份的-15.1%升至4月份的6.4%,[6]新加坡从3月份的-0.7%升至4月份的22.4%。泰国从1~3月份的-6.4%、-8.10%和-4.6%上升至4月份的1.1%。[7]值得指出的是,近两年来,为了改变过度依赖外国资金、技术和发达国家的市场现状,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产业政策、出口战略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政策。韩国努力开发世界一流的产品,以开拓更多的市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大力开拓新市场,重视中国市场。菲律宾政府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开拓欧洲、中亚和非洲等新市场。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带动亚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02年第二季度,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五国对中国的出口额达64.7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4%,而对日本同期出口额为61.6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6%,这是历史上东盟五国对中国出口首次超过日本。[7]东盟现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2.消费和投资信心上升,国内需求增强
2002年以来,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2002年第一季度,泰国消费信心指数达到了25个月以来的最高点,零售业增长了2.2%,酒店和餐饮业增长了4.7%,其中小汽车、机车以及进口消费品销售较好。同时,泰国私人投资也增加了7.8%,成为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2002年上半年,韩国国内家电市场实现了20%的高增长,尤其是高级化、大型化家电的需求增长更快。2002年5月,韩国内销汽车数量为15.2万辆,是最近5年来销量最多的一个月。出现上述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东亚国家和地区实行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从而导致其国内需求带动亚洲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泰国和马来西亚1997年金融危机后国内需求首次超过出口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泰国、韩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经济第一季度的增长是在出口增长率为负的情况下实现的。[8]如韩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中内需所占比重87%远高于出口的13%。[9]
3.制造业表现突出,高科技成为带动出口增长的主导产业
2002年,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制造业呈显著增长趋势,在带动GDP增长中贡献率突出。其中,汽车制造业复苏势头强劲,前景十分乐观。到2002年3月份为止,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家阿斯特拉国际企业集团的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5%。[10]韩国的汽车产业由于出口形势比较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根据“亚洲汽车资源”研究机构公布的最新报告指出,在1998年至2001年间,东南亚国家汽车年产量从46.5万辆增加到128万辆,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