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5月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秉承学校“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2004~2005年间继续关注对农村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的研究,在贫困、自然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科技政策、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组织了系统的研究。本报告主要基于学院的研究工作,对2004~2005年间中国农村发展中若干问题进行专题回顾,内容包括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农村政策的执行情况、农民权益保护、农民流动和农民工流动、乡村治理、农村环境等问题,对民生和环境等问题的关注体现了我们学院在三农问题研究中的风格。
一 2005年农村形势的背景
2004年,在时隔18年之后,中央1号文件又重新开始关注起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样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004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如“两减免、三补贴”等,三农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2005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问题,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着力点,同时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转移支付力度,在贫困地区实施了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贫困产妇的“消减工程”和农村计划生育的奖励政策。
从实践来看,2005年,中央的“惠农”政策继续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增快、农村的社会问题得到缓解、全社会支持农村的形势正在形成。农民收入的增长始终缺乏长效机制,由于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性收入难以持续增加;政策性收入增长的效应继续保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品供给继续得到加强,关系农民生计的饮水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中心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取得了直接的成果,但它对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仍有待于评估。
2005年对于中国农村发展来讲是一个重要年份。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中央提出了关于制定“十一五”计划的建议,中央做出了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战略判断,形成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的农村发展战略,这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各个部门围绕“十一五”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调研和规划工作,但需要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反映农民的需求、针对农村的需要,特别重要的是如何启动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内源式的发展过程。2005年也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实施的中间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也正在对全国的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初步的评估结果显示,农村的生存性贫困状况趋于缓解,但社会性贫困状况依然严重,突出显示了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巨大差距。
上半年在四川发生的猪链球疫情和下半年在全国一些地方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除了对农村经济特别是畜牧业和饲料生产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也对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致命性传染病的流行,在挑战并且检验着中国农村的许多方面工作,包括农村管理的效率、动物疾病防疫和预警体系、医疗防疫和预警体系、农村信息传播体系等。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特别危险,人畜混居容易造成相互感染。这也正是我们所担心的中国在防控禽流感方面存在的棘手问题。近十多年,在中国农村乡镇改革过程中,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受到冲击,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情况,畜牧防疫工作也受到影响。在不少省区,乡级畜牧兽医站已经不存在,乡级卫生院被私人承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由于防疫体系不健全而引发的疾病监控薄弱、防疫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等问题。
二 农村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2001年以来,在中央的政策导向方面,扶贫意识有了加强,许多部门政策比较多地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特别是近两年,在以人为本的发展哲学指导下,中央出台了许多农村政策,对改善农民生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民从这些政策中得到了比较多的经济和福利实惠。贫困农民从许多农村政策,特别是针对贫困问题的农村政策中获得好处。中央明确提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明确提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照耀农村。对于财政转移支付性质的政策,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也得到了较多的利益,如退耕还林政策、教育两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