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5月 |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的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农民工流动行为的背后,暗含着留守儿童赖以生存、生活和成长之环境的剧烈变动。这种变动究竟给留守儿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誉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家庭教育很大缺陷的存在、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还甚至于成为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1][2]。这也就是近一年来才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目前,我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内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不同角度和程度的考察。但人们目前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更多地还只是通过新闻事件的报道,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为数不多。
2004年11~12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课题组在北京、河北、宁夏、陕西共选择了10社区进行调查研究[3]。本研究属于以社区为基本研究单位的微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学习现状及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动对其学习方面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在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基于一些客观情况的限制,课题组只调查了6~15岁之间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收集了161份留守儿童、102份非留守儿童问卷。除此之外,还深入到农户、学校和社区中,对149名留守儿童监护人、49名非留守儿童监护人、23名学校班主任及其他教师、10名农村小卖店店主、10名药店店主或医生进行了半结构访谈,获得了大量的定性资料。
二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本研究着重分析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与监督情况、留守儿童的学杂费缴纳情况以及留守儿童自己的学习目的。在对这些方面进行考察时,也将其与非留守儿童状况、父母外出之前的状况进行了对比,以此来探明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
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变化的考察,主要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进行,是让他们自己对学习成绩进行大概的估计,以他们对学习的自我认知作为研究分析的依据。
研究发现,总体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留守儿童中成绩排名在中下等和下等的人数略多。从图7-1可以看出,大多数儿童对自己的成绩估计得都比较好,认为自己在班上的排名在中等或中等以上。而在对班主任的访谈时发现,确实有些儿童不愿意说出自己成绩差,对自己成绩的估计比实际的高。因此,在这里就不能客观地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差异。
图7-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对比情况(自我评估)
本研究又对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前后的成绩评估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现在的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以前相比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在班上排名上等和中上等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中下等和下等的人数则增加了一些(见图7-2)。由此可以看出,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父母的外出打工对其学习带来了一定影响。
图7-2 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前后成绩变化(自我评估)
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同时,我们对中学和小学的班主任教师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