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中国经济增长亮点。其中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已经成为按人口规模计算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比较近年来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强劲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地位、科技地位正不断滑落,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成扩大的趋势。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核心区域,京津冀地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全球竞争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它的建设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如何带动我国北方地区甚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理应成为全球性的都市圈、经济圈和流通圈,应该成为中国北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和增长极。
京津冀地区近年来发展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保持各自为战的发展传统,没有及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联合发展的模式,贻误了宝贵的时机。
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面前,积极探索京津冀作为整体的发展模式,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人口是制约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形势下,制定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战略,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 京津冀区域人口与发展背景
(一)京津冀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
长三角区域涉及两省一市,共15个城市,分别是直辖市上海市,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和11个地级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该区域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2002年,该区域GDP总值为19124.98亿元,人均GDP25948元。
珠三角区域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2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惠州7个地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23%;人口为262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4%。2002年,该区域GDP总值为9565.29亿元,人均GDP36440元。
京津冀地区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11个地级市。土地面积3.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5%;人口9172万,占全国的7.14%。其中科技人员占本区域人口总数的2.42%。2002年GDP 11623.27亿元,人均GDP 12673元(见表0-1,图0-1,图0-2)。
表0-1 京津冀区域基本情况:2002年
图0-1 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人口规模(单位:万人)
图0-2 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GDP总量(单位:亿元)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经济区域相比,京津冀区域具有独特的地区特点。主要表现在:
1.形成机制不同
珠三角地区拥有深圳经济特区和广州、珠海等沿海开放城市,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形成机制主要靠市场推动。长三角则发端于经济转型期,在地区政府间的合作日益加强、市场联系进一步紧密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是政府与市场密切结合的结果。而京津冀地区的形成主要是地理因素在起作用。因此,京津冀地区主要是传统上的文化和地理联系,而长三角、珠三角则主要是经济联系。
2.市场发育程度不同
由于珠三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数量相对少,规模较小,因此,它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入外部生产要素,接受境外产业转移,培育市场型非国有企业,逐渐构建起市场经济体系。它至今是三大区域中市场发育最成熟的。
长三角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源于转型时期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否定与扬弃,以放松政府管制和管理制度改革为基础,在逐渐扩大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条件下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仅次于珠三角。
京津冀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中心的地位,政府管制较严格,所以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在三大区域中最低。
3.经济外向度不同
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外向程度较低,2002年京津冀三省市出口总额只相当于长三角地区的28%、珠三角地区的23%。北京市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2.3%,天津3.56%,河北省仅为0.34%。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量也很少。
4.资源环境问题不同
长三角和珠三角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是水污染问题,是可以控制和改善的问题。而京津冀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