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06月 |
欧佩克是以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为主体的重要国际组织,[1]大约控制着全球石油资源的3/4和石油产量的2/5,也是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赖以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发挥影响的重要依托。它尽管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已风光不再,但在新世纪的最初几年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它成功实现了石油限产促价,加之美国对其主要成员国伊拉克发动战争,它的地位作用和前途命运重新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事实上,从长期看,欧佩克仍然具有恢复市场地位的潜力。目前,该组织正在总结过去教训的基础上,稳妥处理提高石油收入与遏制替代能源、维护市场份额和稳定世界经济等重大利益关系,实现从零和到多赢的战略思维转变,新的市场战略正在形成。伊拉克战争可能加快其战略调整的步伐。
一 欧佩克市场地位的变化趋势
尽管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欧佩克的市场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但从长期来看,恢复市场地位的潜力犹存。
欧佩克市场地位下降首先表现为其市场份额的大幅度减少。欧佩克曾经在国际石油市场拥有巨大份额,1976年曾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3.3%和国际石油贸易量的86.4%。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使欧佩克得以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呼风唤雨,有效推行提价保值和限产保价战略,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主导力量。然而国际油价长期居高不下虽然给欧佩克国家带来可观的收入,但也激励了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非欧佩克石油勘探和开发,导致大量非欧佩克石油涌入市场,欧佩克的市场份额急剧减少并很快失去市场份额优势。1985年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产量和国际石油贸易中的份额分别下降到29.7%和58.3%的最低点。尽管欧佩克从1985年底转而采取低价扩额战略,试图以低生产成本优势,通过价格竞争把非欧佩克生产者挤出市场,收复失去的市场份额,但由于非欧佩克充分利用石油勘探和生产技术创新成果,迅速降低生产成本,很快在国际石油市场站稳脚跟,使欧佩克战略在取得一些成效之后很快陷于困境。[2]欧佩克的世界石油产量份额在1993年恢复到41.3%、国际石油贸易份额在1991年恢复到68.5%后便止升回跌。到2000年,欧佩克的世界石油产量份额只有38.4%,2001年其国际石油贸易份额减少到44.2%。
欧佩克市场地位下降还表现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明显减弱。欧佩克曾经对国际石油价格具有决定性影响力。70年代欧佩克曾多次单方面决定提高国际石油价格,国际石油价格从1970年时的不到2美元/桶提高到1980年的32美元/桶。欧佩克得以单方面决定国际油价与当时的国际石油贸易形式有关。由于当时跨国公司与欧佩克成员国之间商定的长期供应合同是国际石油贸易的主要方式,而长期供应合同价格是价格形成方式。因此,只要欧佩克成员国修改与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价格,就可以轻易牵动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水平。然而,随着非欧佩克石油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国际石油贸易的形式从70年代后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为了迅速打入市场和因应急剧波动的油价,非欧佩克石油供应商普遍根据市场变化灵活确定价格,从而导致石油现货贸易迅速崛起。欧佩克国家为了竞争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现货贸易的形式。灵活多变的现货价格成为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非欧佩克石油大量进入市场削弱了国际石油公司和欧佩克对市场的垄断,为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80年11月国际石油交易所在伦敦宣告成立并开始进行石油期货交易。1983年纽约商品交易所也开始进行原油期货交易,1986年又开展了原油期权业务。原油期货交易不仅吸引了正常的石油贸易商,而且使国际金融炒家趋之若鹜。特别是每当重大国际冲突发生,石油供应中断和价格风险上升的时候,原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套利投机交易就倍加活跃。近年来,世界原油期货交易量常常超过1.5亿桶/日,大约相当于世界石油需求量的1倍。[3]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成为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又一个重大因素,进一步削弱了欧佩克对国际石油价格的控制力。
然而,从长期来看,欧佩克恢复市场地位的潜力不容轻视。据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2002年世界能源展望》预测,2000~2030年世界石油将以平均每年1.6%的速度增长,世界石油需求的总量将从7500万桶/日上升到1.2亿桶/日(见表1)。然而,由于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各地区石油生产能力的消长,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