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年01月 |
一、经济全球化问题
2001年国内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向广度大大地扩展,而且向深度大大地推进。一方面深入探讨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策性研究,使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更有现实意义。
1.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张银杰认为[1]: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价值理论是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理论基础。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而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是依据国际价值进行的。国际价值不是由个别国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在国际贸易中,劳动生产率高、劳动强度大的国别劳动可以创造较多的国际价值,从而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这也是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但是,目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带有强制性和剥削性的特征。比较成本(利益)原理是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之一。首先,比较成本理论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理论,它有利于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次,从比较成本理论来看,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利益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风险和威胁。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负面效应,这就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之间展开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对不发达国家的民族产业有不可忽视的抑制作用。因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地位的不同,获得的利益也就不同。特别是目前,发达国家完全操纵和控制了国际制度和规则的制定权,发展中国家被排斥在外,而使其制度和规则的制定过程缺少平等、民主、公正和透明度,进而使国际经济制度和规则制定的结果有利于发达国家,使其相对优势得到更充分地发挥。这必将使经济全球化形成强者宰割弱者的局面。经济全球化的又一重要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理论。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它的迅速发展,就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它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王振中[2]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思考后认为:①“正和竞赛”——经济全球化中一个并非甜蜜的字眼;②政府干预——经济全球化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古老话题;③无国籍公司——经济全球化中一种十分可笑的幼稚病;④民族工业——经济全球化中一个真实的利益载体。
程恩富、朱富强在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存在问题的同时,又指出了国家利益,民族经济,教育的重要性[3]:①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发动和主导的,是西方单线论的体现;②全球化制度充满了不平等,其利益分配是不公平的;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贫富差距加速拉大,形成世界新的“中心——边缘”格局;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内部阶层重新分化,收入差距加速拉大;⑤经济全球化同经济区域化和经济集团化并存;⑥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的淡出,相反民族经济(国家经济)更加凸现;⑦知识资源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日趋加强,教育成为各国较量的重点。
周穗明认为新时代全球化的核心问题是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问题,他指出[4]:首先,应当正视全球化冲击下国家主权弱化的现实;其次,应当有条件地承认当代国家主权的相对性;最后,应当对国家主权、地位和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即民族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现实,国家主权仍然是国际关系合法化的重要基础,民族国家还未完成历史使命。
朱富强、胡经生、叶颖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全球化问题。指出[5]: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制度是一种国际产权结构,反映了国家间的相对实力、目标函数、对于领导者的约束和交易费用的大小。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如制度变迁的动力、经济方面的原因、实施的机制等方面)对当前全球化的复杂结构进行剖析。①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渗透,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是对利益的追逐。②全球化的动力主体是发达国家,并且全球化进程受发达国家的操纵。③全球化的目标是由发达国家的私利决定的,而且施行通常带强制性甚至武力。④各国在全球化制度制定中的地位不同,应付全球化后果的能力也不同。⑤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是不等的,其中最大得益者是主导这一进程的发达国家。⑥全球化制度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的外在正效应,但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