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
一 当前人口态势
我国的人口总量是多少?通过最近几年千分之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推测到:在2004年年底,我国的人口总量会达到13亿人或13亿人多一点。在世界上以预测人口见长的美国人口咨询局也在2004年的报告中,将我国目前人口报告为13亿人。应该说,这个数字是可信的。因为我国2003年年底的人口数为129227万人。在这个基础上,如果2004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维持在6%的水平,那么,我国2004年的净增人口——新生人口总数减去死亡人口总数估计在700万~800万人,由此可知我国在2004年底的人口在13亿左右。
如果以2003年年底的人口数为依据,从性别结构上说,我国男性人口稍多于女性人口,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50%,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8.50%。从城乡结构上说,我国城镇人口占40.53%,乡村人口占60.91%。由此可见,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1995年之前,我国乡村人口的总量在净增加,但在1995年之后,我国乡村人口的总量就开始净减少——从1995年的85947万人减少到2003年年底的76851万人。
我国目前年均净增人口已经降低到800万人之下。最近几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仍然持续在降低——2000年是14.03‰,2001年是13.38‰,2002年是12.86‰,2003年是12.41‰。我国人口的死亡率,也缓慢降低,但这个降低的趋势会在老龄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开始回升。这就使我国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有下降的空间。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得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1‰,这个数值比2002年的6.45‰又降低了0.44‰。如果这一势头继续保持,那么,很可能未来几年我国净增加的人口会“稳定”在800万人之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使我国人口金字塔底部逐年缩小,这在缓解人口总量压力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结构方面的问题。
表1 我国的人口数及城乡构成
二 结构优势与潜在的四大问题
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国家,三种制度”——在同一个国家实行因地区、因城乡、因民族不同而有所变通的人口控制政策,即城市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夫妇可生育一个以上的孩子;少数民族夫妇可生育比汉族夫妇更多的孩子。
这种人口政策,一方面极其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将达到13亿人的时间推迟了整整5年(原政策规划目标是:2000年将人口控制在13亿人之内,2010年将人口控制在14亿人之内);另外一方面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不可或缺的人口优势——到目前为止,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70%多),[1]由此进入了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而又负担最轻的黄金发展时期。所以,在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这三个“五年计划年度”内,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但在看到这一举世瞩目优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背后可能蕴含的、在发展过程中将愈演愈烈的四大问题。
(一)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将逐渐下降
虽然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也虽然我国现在仍然持续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就业压力,但从人口学角度来说,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人口,已在各级学校的教育分流中逐渐减少——实际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在慢慢消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生的那代人进入劳动力大军之后,我国每年的新生劳动力将会明显减少。比如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10~14岁人口有1.2亿多万人,5~9岁人口有9000多万人,但0~4岁人口只有6800多万人——下降速度极其迅速。从表3也可以看出,在2003年年底,我国0~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3%,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5%,而1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达到8.75%——下降趋势亦很明显。南方某些地区出现的所谓民工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外,也受了最近几年新增劳动力不断下降的影响。如果大学和高级中学入学率仍然如前几年那样上升,那么,由农民工转化来的壮工的数量会更加缺乏,由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短缺所造成的工资水平的上升会一步一台阶。
(二)老龄化水平将随新生人口的下降速度而递增
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我国于2000年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65岁以上老年人的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如果今后的新生人口仍如近几年那样迅速降低(由原来的年2000万人降低到现在的1300多万人),那么,老龄化水平的增速就会相应加快,我国将步入急速老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