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04~2005年中国金融风险及影响因素

    作者:谢业华 黄燕芬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摘要: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由于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房贷和车贷增长过快)、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机构独立性不够等原因而产生的金融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加重。国内理论界对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治理对策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结合2003及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的路径演变,拟就影响中国金融风险变化的因素进行梳理,并以不良贷款为核心,对中国金融风险进一步演变趋势及可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探讨。

    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由于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房贷和车贷增长过快)、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机构独立性不够等原因而产生的金融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加重。国内理论界对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治理对策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结合2003及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的路径演变,拟就影响中国金融风险变化的因素进行梳理,并以不良贷款为核心,对中国金融风险进一步演变趋势及可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探讨。

    一 金融风险在我国不断加重的表现

    著名学者吴敬琏认为,中国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金融风险,包括:我国银行系统积累了大量不良债务,可能引起的银行兑付风险;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形成的股市泡沫可能引发的金融系统风险;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利益结构调整过程中,分配不平等、贫富分化、低收入阶层的最低收入和社会保障不健全,可能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风险。这些风险是多年积累起来的,而其中最主要的风险来自银行系统。

    1.银行业呆坏账水平居高难下

    2002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不断下降,表1显示了2004年的情况。尽管如此,过多地强调这些指标只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稀释不良贷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贷款,事实上不良贷款蕴含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偏高。按照五级分类统计,2003年末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7.8%,这个比率远高于一些跨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

    按照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3年10月的记者招待会上提供的数据,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8.74%,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992.27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21.38%,外资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比率为4.26%。到了2004年第三季度,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绝对值为1.5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71%。在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曾经动用了1127亿元冲销不良贷款,仅仅使不良贷款绝对值比2002年初减少782亿元。而面对目前近1.6万亿元的不良贷款,即使每年投入1000亿元银行利润冲销坏账,也需要十余年时间才能将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降低到能够与世界跨国银行相当的水平。

    表1 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2004年9月30日)

    2.信贷投放过快潜伏新的金融风险

    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也持续高涨,而资本、经常账户的双顺差,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M2增幅持续高于17%的年度控制目标。2003年年初,央行宣布2003年金融机构贷款增加的总额应当控制在1.8万亿元以内。到了6月份就已经突破了这个目标。7月份央行公开表示务必要将信贷总额控制在2.8万亿元以内。可到了10月份贷款总额就已经突破了2.8万亿元。而且贷款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投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加。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过快的信贷投放可能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表2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3.流动性受影响

    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采取了适度控制措施,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实现贷款浮息制度,同时加强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窗口指导,直至采取行政手段,以控制贷款扩张势头。2003年9月底,人民银行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利率从6%提高到7%以遏制信贷增长。准备金率的提高减少了商业银行大约1500亿元的流动性资金,促使同业短期利率快速上升,筹资成本提高。2004年4月,存款准备金再次提高为7.5%,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金融机构一次性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因此,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其他较小的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紧缩,不得不寻求央行支持。

    长期的流动性问题,仍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问题之一。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城乡居民短期存款,而资金投放却以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政府债券、住房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