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形势 2001年回顾与2002年展望
出版时间:2002年05月 |
一 2001年金融运行的宏观经济背景
2001年的中国经济依然承续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全年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800亿元,实际增长7.3%,较2000年回落了0.7个百分点。而且,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变动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说明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扩大。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起主导作用,政府消费只占20%左右。“八五”期间,我国的消费需求年均增长率达25.3%。但是,自1996年以来,居民消费增长率大幅下降。1996~2000年,居民消费增长率分别为20.1%、11.1%、6.8%、6.8%和9.7%。在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2001年我国居民的消费增长了10%,增幅略高于上年。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依次为:金融机构扩大消费贷款、住房销售稳定、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城市最低保障面扩大,等等。住房、汽车等领域正在取代家电而成为主要的消费热点。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已转向改善居住条件,住宅消费市场仍有较大的空间,旅游也在加速发展。但是,消费增长也面临挑战。在入世的背景下,我国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就业前景不确定、股市不振、价格预期下降(特别是入世后一些进口商品,如汽车等价格下降等因素)等,均将对居民消费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农村居民收入偏低,依然是制约农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投资来看,200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8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4.5%。其中房地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分别增长了29%和20%。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地产投资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
受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和贸易增长放慢影响,进出口贸易增长明显放慢。全年对外贸易增长7%,保持稳定增长,在出口市场不景气和出口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全年出口2661.5亿美元,增长6.8%,进口2436.13亿美元,增长8.2%。贸易顺差225.4亿美元,比上年少增16亿美元。
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其中粮食和服务价格的上升是主要推动因素。由于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和原油价格走低,全年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下降2.5%,其中投资品价格下降3.1%,消费品价格下降1.1%。
全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据初步汇总,收入可完成16371亿元,财政支出188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和18.6%,均超额完成预算。全年税收收入突破1.5万亿元,增长19.8%。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建、支农、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均增长较快。大量的财政支出仍是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税收收入增长速度长期远高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税负过高问题已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2001年,世界经济形势恶化。估计全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2%,远低于2000年的4.7%。美国和日本同处衰退,欧元区接近衰退边缘。受此影响,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全面放缓,有些甚至陷入衰退,金融风险增加。阿根廷金融危机加剧,货币局制失守。全球贸易增幅由上年的12.4%骤降至不足2%。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额萎缩了将近1/3。国际油价在波动中走低,其他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滑。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主要工业国家大幅降息,国际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水平明显下降。从全球情况来看,通货紧缩也成为主要问题。
二 2001年中国金融的基本形势
1.货币供应量:增长平稳适度
2001年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5.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增幅比上年高2.2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年初预定的13~14%的目标。狭义货币M1余额为5.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2.7%(计入股民保证金为13.7%),增幅比上年低3.3个百分点,低于年初预期的15~16%的目标。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1.6万亿元,增长7.1%,增幅比上年高0.57个百分点。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1036亿元,同比少投放161亿元,基本实现了年初预定净投放控制在1500亿元以内的目标。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与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之和约高3~5个百分点为适度的经验准则,2001年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需要基本适应。
值得关注的是狭义货币M1的增速减缓。从结构上看,企业活期存款增速下降是导致M1增速减缓的主要因素。这与经济增长减速导致部分企业对资金及银行贷款需求有所回落有关,其中,一部分小企业贷款难也影响了活期存款的增长。与此对照,企业定期存款仍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