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年05月 |
一 就业形势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特点
1.就业形势与劳动力市场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提供的信息,2001年末,全国从业人员73025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940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3940万人,增加789万人。然而,城镇从业人员数字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单位就业;一个部分是单位外就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01年第三季度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进行的统计,就业形势仍然不乐观。该季度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1367.6万人,比2000年同期减少484.9万人,比2000年末减少245万人,减幅达4.09%。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7953万人,同比减少474.5万人,减幅达5.63%;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424.8万人,同比减少201.2万人,减幅达12.37%;其他单位从业人员1989.8万人,同比增加190.8万人,增幅为10.61%。从全国62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结果看,2001年第四季度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呈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市场需求为供给的百分比(求人倍率)为75%。
从以上信息可以判断,2001年城镇总体就业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增量主要来自单位外就业。由于关于劳动就业的统计口径不规范,调整过于频繁,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和外商投资单位作为单位就业,与统计中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相对应;而把个体、私营企业以及其他不明项目作为单位外就业,在统计中表现为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单位从业人员数之间的差额。为了观察近年来两类就业变化趋势,我们对2001年数据进行了一点调整[1],以便与1996年以来的数据一致。从图1中可以看到,1996年以来就业增长缓慢,而单位就业更是绝对减少。从这个趋势判断,2001年的单位就业仍然是减少的。
2.下岗与失业状况
图1 单位就业与单位外就业消长
就业下降的形势意味着失业率继续攀升。但是,目前劳动和统计部门提供失业率信息不充分,影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几种流行的口径包括:①登记失业率,即登记失业人口占城镇从业人员、登记失业人口和失业但未登记人口的百分比,2000年登记失业人口为59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1%,分母为19194万人;②包括下岗人员的失业率,即在分子中包括进下岗人员,2000年为911万人,使用相同的分母,得到的失业率为7.8%;③调查失业率,按照过去2周内工作不足1小时的定义,调查的城镇失业率为5.2%;④主观感觉估计的失业率,即使用“德尔菲专家法”由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府官员估计的失业率汇总数为7.1%(见表1)。
表1 几种流行的失业率估计
截止到2001年6月底,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为632万人,其中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579万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91.6%。在进中心的下岗职工中,99.3%签订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99.9%领到了基本生活费,99.6%代缴了社会保险费。由此可见,大多数下岗职工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进入中心的几乎所有下岗职工得到了基本生活费和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了“进中心,保生活”。2001年全年共有227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与2000年相比,再就业人数减少了133万人,再就业率为30.6%,下降了4.8个百分点。
不过,在实现了再就业的统计之外,普遍存在着下岗职工隐性就业的现象。有三种情况会使下岗职工隐性就业比较普遍:①制度和管理有漏洞,使得识别产生困难;②社会上有较多的就业机会;③下岗职工有就业愿望。后两种情况是好事,第一种情况不利于把补贴用在真正需要的下岗群体。当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下岗职工通常会选择隐性就业,既获得就业收入,又得到下岗补贴。有调查表明,下岗职工普遍有过隐性就业经历或正在隐性就业。存在普遍的隐性就业这一事实,表明下岗、失业并不是不可克服的。一方面有关管理需要改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育劳动力市场,完善再就业机制。
二 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亮点——户籍制度改革
2001年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一项重大进展,是户籍制度的历史性改革。自1958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为标志而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虽然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微调性的改革,但2001年表现出的实质性改革进展还是第一次。这项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小城镇户口的大幅度开放,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也从而构成了户籍制度全面改革的第一波。2001年3月国务院转批公安部《关于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