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年12月 |
一 现阶段中国商品供求总体状况
有关部门对全国600种主要商品2003年下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排队分析。调查显示: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12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1.2%,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6.7个百分点;供过于求47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8.8%,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6.7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其中507种工业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74种,占排队工业品的14.6%,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4.3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33种,占排队工业品的85.4%,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4.3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82种农副土特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47种,占排队农副土特产品的57.3%,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19.1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35种,占排队农副土特产品的42.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19.1个百分点。11种农业生产资料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6种,占排队农业生产资料的54.5%,供过于求的商品5种,占排队农业生产资料的45.5%。
2003年上半年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工业生产、投资、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为国内市场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非典型肺炎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同时,及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总体上看有利因素决定着下半年商品市场发展的大势。2003年下半年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继续好转的主要原因:一是上半年出口保持较快的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商品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程度;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工业生产和房地产保持快速增长,拉动能源、原材料需求扩张,能源、原材料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大为好转;三是住房、汽车、电脑、通讯等一些热点商品消费继续保持旺盛态势;四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效果显著,一些假冒伪劣产品被淘汰出局;五是国内外市场对接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自我调节作用增强。
虽然在这次600种商品供求排队中,供求平衡的商品占21.2%,比2003年上半年提高6.7个百分点,但改变了过去连续几年供过于求持续上升的局面,预示着中国商品市场商品质量和供求结构有所改善,供大于求突出的矛盾有所缓解。
尽管600种商品中大部分在全国范围内从总体上仍表现为供过于求,但供过于求的程度开始明显下降。总体上表现为供过于求的商品中有70%的商品,在30%以上的被调查地区市场上表现为供求平衡,分别比2002年初提高20个百分点和15.6个百分点。其中有30%的商品,在近40%的被调查地区的市场上表现为供求平衡,这一比例也分别比2002年初提高近12个百分点和近7个百分点。在一些区域市场的特殊时期,表现为求略大于供的商品也有所增加。
目前,中国商品市场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买方市场的结构性与相对性。在形式上,中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一样,呈现出购买者占据有利的支配地位、商品供过于求的市场态势。但目前中国出现的这种商品市场的过剩,只是在市场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暂时的和相对的过剩,是一种在较低层次和较低水平上的过剩。这种过剩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经过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供大于求的过剩,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①需求压抑与相对过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连年的降息也并未有所抑制。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8月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本外币)余额为10.7万亿元。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已实现购买力的增长速度,说明中国买方市场的形成与居民压抑消费需求有密切关系,并非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
②非稳定与相对稳定。由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从整体上呈现的买方市场在某些局部领域存在卖方市场,且买方市场也是不稳定的,一部分产品在市场上的过剩还只是暂时现象,随时有可能变成卖方市场,也就是说买方市场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
表1 中国市场商品供求实现由紧缺到宽松的过程
从中国目前商品市场的供求状况看,产品积压、滞销的多是质量不高、货不对路的商品,而适应当前居民消费水平的部分市场畅销的商品仍显不足,从而形成了以下矛盾现象:一方面许多部门的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有些产品及其服务还不能较好满足需要,如居住和交通以及医疗保健、精神文化消费等,居民需求的满足程度非常低。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