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2000年第六届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上,北京市长刘淇宣布,要把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作为21世纪的目标。为贯彻北京市这一宏伟目标,北京市旅游局当年提出要“加速实现北京从旅游大市向强市的转变”。这里讲的旅游强市,实际上就是国际化旅游城市。从北京这一年的各项举措上看,实际上已经将旅游业作为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切入点。社会各界也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是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第一步。
一 国际化城市的标准
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具有系统工程性质的问题,国际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世所公认的固定的量化标准,因此讨论这一问题是个难题,一般采取目前国际公认的旅游城市的某些参照性指标进行比较,从而找出相应的努力方向或对已有业绩进行肯定或否定。北京到底距离国际旅游城市有多远,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状况和水准,确实值得认真思考和着力研究。
北京是国际上著名的特大型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其功能定位主要是政治、文化、科技和对外交往的中心,旅游仅是其功能的一种体现。所以研究北京首先要选对参照对象。世界上可以称作国际化的城市种类繁多,但粗分只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性的国际化城市,另一种是专业性的国际化城市。北京接近第一种,而且其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确定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旅游作为国际化城市的重要功能,应该在北京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其自身的国际化功能。
目前,国际公认的综合型国际化的大都市是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这4个城市被誉为“世界城市”。因而以上述4城市所达到的关键性的指标所反映出的现代化、国际化的程度可以作为参照比较依据,从而提出北京达到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目前北京在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改善。
(一)城市经济水平
城市经济水平的评价可以有多项指标,其中人均GNP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较为重要的指标。这两项指标,突出地反映出城市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4大城市的人均GNP平均达到18188美元,1998年是30322美元。北京1998年人均GNP是1319美元,大大低于世界4大城市。设想到2010年北京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那么,人均GNP至少应达到20000美元,相当于4大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1998年世界4大城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平均为79.5%,北京仅为45.1%,到2000年北京也仅为58.3%。同样设想到2010年北京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应达到65~70%。[1]
(二)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它所反映的是城市生命力是否强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否强劲。关键性的指标包括城市绿地、环境资源和大气质量。目前世界4大城市人均占有公共绿地为2412平方米,特别是4大城市都有较好的森林生态体系,而北京1998年人均占有公共绿地仅为7平方米。[2]北京应努力建立自己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经过奋斗城区居民至少应达到人均占15平方米公共绿地的水平。众所周知,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环境资源十分有限。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282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的1/7,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0。开辟水源和节约用水仍为北京的当务之急。北京的大气质量是比较差的,每平方米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等的含量都超出4大城市4~5倍,在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榜上有名。北京的大气质量应该常年保持在1~2级,而不能出现3级的状况。
(三)城市交通状况
城市交通状况是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指标,表现为一个城市进出的方便程度和寻找目的地的方便程度,同时也表明市民生活的方便程度。世界4大城市一般拥有机场2~3个,其中巴黎拥有3个机场,东京有两个国际机场,伦敦有两个国际机场。北京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很快就要完成,完成后的年客运能力为3500万人次。今后应争取尽快建设北京第二机场,使客运能力进一步提高,达到5000万~6000万人次。世界4大城市的公路交通人均占有面积为17.8平方米,而北京现在人均占有仅3.4平方米,至少应达到15平方米以上。考虑到北京以干线为核心的交通,实际上北京的道路密度(单位面积里的道路长度)更低。地铁运输占有量是现代交通的重要标志,世界4大城市目前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