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科普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和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通过科普基础设施,其他科普资源将得到充分展示,并可采用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普及。离开科普基础设施,其他科普资源将无所依靠,科普活动也将难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代表一个国家科普能力的建设情况,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科普基础设施,努力满足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这对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 前言
为了了解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课题组曾于2009年依托中国科协系统,对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全国性调查(调查主要局限在科协系统内),并从发展规模、年度运营、社会效果三方面对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进行了一个试评估[2]。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多年努力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通过这次试评估,课题组认为,应将这样的评估持续下去。通过评估,定期了解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明察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和建议,同时为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撑,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学素质纲要》于2006年颁布,在此基础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协四个部委联合于2008年发布了《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以下简称《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用于规划和指导全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科学素质纲要》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发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相关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也是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3]。同时鉴于我国对全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制度性统计工作也是在“十一五”期间开始的。因此,课题组决定以此为契机,定量评估近年来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变化情况。
二 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构建
课题组曾从规模、结构、效果三个方面利用课题组获得的调查数据,对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4],评估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除了课题组对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整体性定量评估研究以外,未见其他学者和机构对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发展开展定量或是定性评估研究。
构建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旨在较为科学全面地评估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其首要前提是要保证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课题组2009年的评估数据来源主要是依靠中国科协进行全国性调查获得的不完全数据,但这种模式不可持续,课题组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每年都开展全国性调查获得数据。因此,必须寻找一个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科技部每年进行的科普统计提供了课题组所需的稳定可靠的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数据。
由于支撑数据来源发生了变化,要求评估指标也应相应变化。为此,课题组认真考查了科普统计的调查内容,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重新设计了评估指标体系。
但是,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指数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同样还是要从发展规模、年度运营、社会效果三个方面着手。因为要科学评估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其发展规模是一个必须纳入考核的指标;其年度运行情况表明了科普基础设施的质量建设情况;社会效果则是测度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施加的社会影响。因此,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指数可以分解为规模指数、运行指数、效果指数,这与2009年试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基本类似[5]。
经过2009年的试评估,我们发现资产的情况较为复杂,同时《中国科普统计》年度调查也没有相关资产的详细统计数据,因此课题组决定不再将其纳入考察范围。此外,《中国科普统计》年度调查与科普基础设施有关的调查主要集中在科普场馆,即《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中的科技类博物馆。因此,本评估将重点考察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的数据指标,其他类型科普基础设施相同的考察指标由于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