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3月 |
20世纪90年代初,古巴受到苏东剧变的强烈冲击,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进入了“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面对极为不利的内外环境,古巴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和调整政策,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坚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现在古巴已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正在走出‘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卡斯特罗语),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改革是一个复杂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巴将继续采取谨慎态度,探索本国发展的道路。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1.实行经济改革和调整,经济获得恢复和增长
1990~1993年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促使古巴进行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
(1)实行美元流通合法化,整顿财政和金融秩序
1994年颁布的第140号法律规定,居民可以合法持有美元,美元可以合法流通。当时,古巴有40%左右的家庭可以从侨居美国的亲属那里获得美元收入,大量美元流通于黑市。与此同时,苏东剧变使古巴失去了经济和社会生活必需品进口和蔗糖出口的主要市场,古巴转而依靠西方市场,造成硬通货奇缺。美元流通合法化实际上使大量流通于黑市的美元通过国营商业渠道,流入国库;同时便利了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为进行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机制。美元与本币一起合法流通还减轻了本币压力,为财政和金融整顿创造了条件。允许美元在国内合法流通还刺激了美元的流入。目前,在美国生活的古巴侨民(包括第二和第三代人)为150万人,侨汇年收入大致为8亿~10亿美元。
财政金融调整措施主要有:在非社会领域实行新的紧缩性预算政策;调整税收,实行新的税收制度;提高非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务的价格,减少不适当的免费服务项目。另外,1997年调整银行体系,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功能分离。财政和金融调整政策收效显著,财政收支基本实现平衡,增强了本币的信用。
(2)调整农业基本生产单位,实行国营企业改革
90年代初,具有较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国营农场,因无法从苏东国家获得农机进口配备件而无法维持生产,同时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为此,古巴决定把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由国营农场改为农业生产合作基础组织。相对国营农场而言,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小,减少了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另外,这种模式组织灵活,便于管理。农业生产合作基础组织在完成国家任务后,有权将部分农产品放到自由市场上销售,这种做法扩大了劳动者的家庭收入,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
90年代末,经济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到国有企业改革(古巴称之为完善企业制度)上来。古巴强调,国有企业改革与其他拉美国家不同,不是改变企业的所有制,更不是私有化,而是完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中心目标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放在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方面。国有企业试点改革取得了进展,逐步扩展到全国。企业领导人的思想观念正在由重产量和指标逐步转移到注重利润和经济效益上来。亏损企业比例正在缩小,国家对企业的亏损补贴趋于下降。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扩大商品和服务自由市场
商品自由市场在古巴曾几经恢复和取消。1994年,政府决定再度加以恢复。小农、农业工人、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产品投放自由市场。同时,政府决定允许个体劳动。相关行业逐步扩大到117个,涉及居民大部分的衣食住行。这有效地减轻了就业压力,同时缓解了公共渠道商品和服务供应不足的状况。
(4)扩大企业对外贸易自主权,积极吸引外部投资
政府批准有外贸出口权的企业由1994年的56家增加到2001年的300多家。政府还批准出口企业部分留存外汇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国家向外资开放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外国投资法规,专门建立了工业园区,允许外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投资。尽管美国千方百计阻挠外国投资进入古巴,欧盟对贸易和投资合作附加政治条件,但古巴仍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进展,这突出反映在古巴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如旅游、采镍、石油勘探和开采等,形成了一批采用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的现代化企业。
上述改革和调整措施改善了宏观经济状况,实现了经济恢复和增长。1994~2005年,古巴经济年均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