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3月 |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美国田纳西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哥斯达黎加森林生态补偿模式等在实践中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等,对生态环境服务进行了国家补偿。近年来,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浙江省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中走在全国的前列,先后开展了区域内水权交易、异地开发建设、生态补偿资金等流域性生态补偿手段的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以珊溪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温州市生态补偿机制在珊溪水库水源地保护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践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进一步完善珊溪水库的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建设提出对策。
一 温州市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情况
(一)温州市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发展情况
温州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主要针对辖区内珊溪水库和泽雅水库的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其中以珊溪水库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为主。珊溪水库位于温州市境内飞云江干流中游,以城市供水和灌溉为主,配套引水工程以飞云江为界分别为南北两个供水区,供应温瑞平原、马屿平原、瑞平平原、鳌江平原等地生活生产用水,是温州市区以及周边多个县(市、区)约500万人的最重要水源地。为了保护水源地环境,水库上游集雨区域划为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引进和建设项目开发,严重限制了上游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珊溪水库集雨区内的泰顺县和文成县均为浙江省内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受上游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库自身营养化发展,珊溪水库部分区域水质已出现恶化现象,严重威胁着水源地的水质安全。随着库区经济发展和水源地保护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近年来,文成、泰顺和瑞安等县(市、区)的人大与政协在每年针对环保的提案中有近20%涉及开展生态补偿的要求,因此,如何做到在保护水源安全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更深入地开展珊溪水库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近年来,温州市通过不断实践,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从2004年开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由时任副市长张苗根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政策调研,在广泛收集国内其他城市的相关工作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专题讨论,根据温州市的实际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意见。2005年,市生态办多次到文成、泰顺两地进行实地调研,组织起草了《温州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温州市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办法》等文件,在生态补偿机制的范围和对象、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来源、补偿方式等方面形成了初步框架。2006年,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市政府出台了生态补偿指导性文件——《市政府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2007年,在时任市委书记邵占维率有关部门对珊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工作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由市财政每年安排3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珊溪库区环境整治工作,初步建立了具有温州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的雏形。2008年,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措施都提出了具体和详尽的要求。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温政办〔2009〕28号),对生态补偿资金的组成、分配使用、考核管理等方面都一一做了细化,将珊溪库区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纳入了生态补偿资金中。同年,市生态办根据《办法》要求起草了《珊溪(赵山渡)水库、泽雅水库主要支流交界断面水质考核监测方案》。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稿),增加了资金来源途径和金额,对入库各主要支流进行交界断面考核,将珊溪库区群众生产发展纳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