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3月 |
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选聘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已经当选村支书或村委主任的工作者”。[1]根据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的精神,温州市从2007年起开始选派大学生到村或社区工作。截至2010年6月,温州大学生村官人数已达2936人,其中,工作在社区的有264人,工作在农村的有2672人。为了系统、客观地总结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温州市的实施情况,了解他们在农村基层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等方面的现状,我们对温州市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
一 被调查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调查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进行了解,涉及地区包括龙湾、文成、泰顺、平阳,回收有效问卷179份。问卷主要围绕大学生村官的基本信息、报考原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几部分进行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近2/3的大学生村官为男性,78.21%具有本科学历,21.23%具有专科学历,工作在农村、城市的大学生村官分别占65.36%、34.64%,73.74%的大学生村官出身于农民家庭,11.17%的出身于工人家庭,近六成的大学生村官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大学生村官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
二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与自我评估
(一)近八成的大学生村官对待遇不满意
大学生村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就职后的大学生村官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生活压力较大,主要表现为待遇偏低。温州市政府规定:“原则上,被聘高校毕业生年总收入不低于本县(市、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水平。”[2]但在调查和访谈中,大学生村官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工资福利偏低,生活压力较大,96.65%的人月收入在1000~2000元(见表2)。工资福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当问及“对于目前的工资待遇您是否满意”时,高达76.54%的人选择“不满意”。待遇的普遍偏低成为影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扎根的重要因素,以至于当问到“是否有中途辞职的想法”时,表示“经常有”和“偶尔会有”的大学生村官分别有24.58%和62.01%,占了总数的86.59%(见表3)。
表2 大学生村官的月收入水平及满意度
表3 大学生村官是否有辞职的想法
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生活是让大学生在基层安心工作、长期扎根的重要物质条件。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就业是受实现自我价值、志愿服务农村和当前就业危机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其现实目的在于获得就业和生存、发展的机会。1000~2000元的月收入水平与当前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薪酬标准基本持平,但是,由于温州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如2009年温州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8021元,人均消费支出21068元[3],比较之下,大学生“村官”的收入相对较低。另外,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出身于农民,家庭条件较差,这也使得大学生村官生活相对困难,压力偏大。除此外,大学生村官在最基层就业,受访者中有65.36%的大学生在农村当村官。在同等薪酬水平下,农村与城市的工作相比,在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如果缺乏人力资本收益补偿机制,参照同等团体,经过将基层就业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部分大学生村官会得出“得不偿失”的结论,非常容易造成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失望、消极情绪,影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安心工作。
(二)过半数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融入基层难,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1.部分村干部不敢放权也不愿放权于大学生村官
受访者中有52.54%的人担任的是“社区主任助理或村长助理”,38.98%的人担任“党支书助理”。之所以将大学生村官的主要角色定位为“助理”,是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4]为了规避这一限制,目前温州市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将招聘对象定位为“选聘县(市、区)生源的应届毕业生”和“具有选聘县(市、区)户籍的往届毕业生”,但是这样仍然无法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问题。只要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学生不是本村村民,就不能在村委会选举中担任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等职,大学生村官的“空降”身份使得村干部不敢放权。
而在访谈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