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3月 |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它强调的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技艺、思维方式、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是活态的传统文化。其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可谓包罗万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保留着该民族和地区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和地区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具有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智慧和精神,是人类创造力的象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温州在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文化大市建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文化软实力提升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实践难题。
一 温州拥有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历史悠久,虽偏于东南一隅,却极具个性,兼具六大特点:一是山水尽东南之美,属山水城市;二是海上贸易繁荣,属沿海城市;三是移民规模庞大,属移民型城市;四是工商业发达,属商贸型城市;五是宗教氛围浓郁,历来有“其俗信鬼神,好淫祀”之说;六是文风鼎盛,被誉为“东南小邹鲁”。此六大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了温州地域文明的三大鲜明特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正是温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催生了温州丰富多彩、极具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的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搜集了55万多条线索,筛选出27324个有价值项目,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人类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78个,温州市级名录227项,各县(市、区)名录857项。普查使我们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存量、分布情况、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具体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
表1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2]
续表1
表2 温州入选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表2 温州入选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巨大、涉及面广,拥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门类,承载了温州厚重多彩的文化信息资源,见证了温州独辟蹊径的发展历史。其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戏剧项目特别突出,极具优势,体现出温州人非凡的创新能力。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有166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以总数26项名列第一。浙江是文化资源大省,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共有4项,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8项中入选129项,高居全国第一。而温州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中均高居浙江榜首。
此外,温州还是我国一些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数不多的保存者,如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成为我国木活字印刷术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极少数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明证,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两千多年历史,温州泽雅有着全国仅有的造纸作坊,即四连碓造纸作坊,至今仍有十几个村落沿用古法生产屏纸。这些曾经产生巨大影响力但由于社会时代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的传统文化在温州尚能找到踪迹,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弥足珍贵。
二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近几年来,温州市就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全面展开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通过普查建立了总字数达5000万字的比较完整的资料数据库;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体系;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和一批传承基地;建立了8000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