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5月 |
2005年2月1日,尼泊尔政局出现重大变化。贾南德拉国王(King Gyanendra)解散了以首相德乌帕(S. B. Deuba)为首的四党联合政府,全面接管政权,并承诺“在未来三年内恢复和平和有效的民主”。2005年2月2日,国王做出三项举动:①宣布其任命的新内阁(大臣会议)的名单;②公布反映其施政理念的“21点行动纲领”,内容涉及教育、土改、反腐、减贫、交通、农业、旅游业、私营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③宣布实施紧急状态,终止执行宪法中的言论、新闻、和平集会自由等部分条文,软禁部分政党的领导人。2005年2月17日,国王组建“皇家控制腐败委员会”与“和谈委员会”,前者专门受理群众举报的腐败案件,后者将尽快与反政府武装和谈。2005年4月27日,国王宣布紧急状态结束,但政党方面所提出的立即恢复议会、解除新闻审查、释放全部在押的政治领导人和活动分子等要求迄今未得到满足。本文主要分析此次尼泊尔国王亲政危机的背景、各方反应、深层原因以及可能的演变方向。
一 国王亲政的背景:武装叛乱与政局动荡
长期以来,尼泊尔各种政治势力对立尖锐,国王与内阁的矛盾不断,政党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尼泊尔共产党(毛派)(下文简称为反政府武装)的叛乱问题往往成为政客之间相互攻击的工具。其结果是,尼泊尔政局长期患上“不稳定综合症”[2]。
1989~1990年,尼泊尔全境爆发大规模的人民运动,时任国王的比兰德拉被迫于1990年11月9日颁布新宪法,引入多党议会制基础上的君主立宪制政体,1962年以来的无党派评议会体制(Panchayat)就此终结。在开放党禁的背景下,昔日的共产党势力逐步分化成尼共(联合马列)、尼共(马列)和尼共(毛派)等几个派系,并开始参加议会选举。但是,尼共(毛派)对新政体仍心存不满,坚持主张废除国王并实行共和制。1996年2月,尼共(毛派)宣布退出议会,在普拉昌德同志(Comrade Prachand)和学者兼政治家巴塔拉伊(Baburam Bhattarai)的领导下离开首都和大城市,到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成立自己的中央政府、法院和银行等机构,开始武装对抗政府的活动。目前,反政府武装至少已控制了全国75个县中的20个县,并在这些县份建立人民政府。该武装的主要活动包括抢占公路、放置汽车炸弹、暗杀政府要员、威胁本地名流、勒索本地及国外常驻公司、占据山地向登山者索取“赞助费”等。2001年7月,该武装被尼泊尔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后,更加紧针对军营、政府部门、警察哨所、政要住所以及各类基础设施的袭击。据估计,该武装约有5000~6000名“战士”,外加1.5万~2万名使用自制武器的“民兵”[3]。尽管这支力量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但已足以使尼泊尔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且,由于其在喜马拉雅山区的沟壑峡谷中游刃有余,实施打了就跑、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术,尼泊尔皇家军队与其交锋时几乎没有任何大的胜算。截至2005年8月,尼泊尔内战已经造成12690人丧生。
围绕反政府武装的叛乱问题,国王与议会政党矛盾不断,政党及政党内部的派系之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由于比兰德拉国王的个人魅力和威望,尼泊尔才没有解体。2001年6月,尼泊尔发生震惊世界的王室灭门案,比兰德拉国王全家成员均丧命其中。比兰德拉的胞弟贾南德拉在一种怀疑的气氛登基,随后尼泊尔内阁的更迭更加频繁。2002年5月,贾南德拉国王应德乌帕首相的要求宣布解散议会。2002年10月,国王罢免德乌帕的首相职务,任命昌德(L.B. Chand)为首相,并在新内阁形成之前行使政府的行政权力,这是自1990年以来尼泊尔国王首次行使权力解散内阁。2003年5月,国王将首相换成塔帕(S.B.Thapa),但仅仅一年后即2004年6月,德乌帕被国王重新任命为首相,并获授权组建一个多党联合政府。2005年2月,国王全面亲政,随后以腐败等罪名将德乌帕投入监狱。尼泊尔国内外舆论认为,贾南德拉在过去三年内的所作所为暗示其有恢复绝对君主制的强烈愿望,尼泊尔王室的声望也因此出现前所未有的下降。
从王室灭门案发生到贾南德拉接管大权,尼泊尔的内斗基本是在如下四股势力之间进行:①反政府武装,他们要求废除国王、修改宪法和实行共和制;②时任首相的德乌帕领导的尼泊尔大会党(民主派);③由前首相柯伊拉腊(Girija Prasad Koirala)领导的大会党和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组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