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01月 |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几年来,西部社会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成效显著。与此同时,一些西部特有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进一步理清思路,稳妥可靠、持之以恒地深化西部大开发工作。
一 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长期以来,开发过度引起了自然地理环境恶化,对西部大开发的瓶颈制约作用十分明显
在西部地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西部自然地理环境本来就不好,是“天不好”。水土光热分布极度不平衡,西南地区“水多平地少”,西北地区“水少平地多”。
在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平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十分明显。以甘、青、宁三省(区)为例,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西宁、银川都是依水而建的“绿洲”城市。河西走廊地区的大片干旱土地,地势十分平坦,只要有水,就会像依靠黄河自流灌溉的宁夏平原一样,成为富甲一方的“塞外江南”。也正是因为缺水,千百年来,西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绿洲灌溉农业,形成了极其脆弱的绿洲生态系统。无数绿洲的消失都表明,这个脆弱的绿洲生态系统一经破坏就无法恢复。即便采用一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恢复的代价也将会极其高昂。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青海湖的经济鱼种——湟鱼——一年才生长一厘米。由于降雨量少,甘肃嘉峪关市和青海西宁市的单棵树种养成本都在200元以上。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只能以灌木为主。而且都不易成活。
可是,很长时期,在西部地区,人们仍然有意无意地坚持了一种“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的发展思路,导致许多地区开发过度。在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的水情变化是整个敦煌绿洲生态系统的缩影。近30年来,月牙泉的水位大幅下降,水面缩小了2/3。在敦煌市南湖乡(该乡四面沙漠,离最近绿洲20公里),地下水位每年下降近2米,现已深达70~80米。远处的祁连山,三四年前雪线还在半山腰,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在青海湖边缘,局部地带已经完全荒漠化。在青海日月山牧场,我们看到了许多沙化的草场。种种迹象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然在继续。长此下去的结果必然是,“薪失而火不传,水枯而泉不见”。
2.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亟待建立
近几年,西部地区经济高增长主要是依靠国债及其配套资金产生的投资驱动效应,依靠国有资本的源源注入。一旦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国债投入资金减少,再加上商业银行对西部惜贷,地方可用财力有限,经济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只有建立内在动力机制,才能在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使西部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具体而言,一是要在发展中,实现外部推力的转换,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填补国债资金逐步减少而形成的空间。二是要从注重政策承诺向积极发展市场制度迈进,让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性作用,为各方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西部地区进一步体制创新的潜力还十分巨大。
3.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比较大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西部普遍提出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的发展思路。但从实际效果看,存在诸多困难。
以甘、青、宁三省(区)为例,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三省(区)既缺资金、又无好项目的双重困境十分突出。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在一些地区,民间高息非法集资现象又有抬头之势。各地方建立的“五小工业”,都是原本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的支柱产业。由于难以找到新的可替代产业,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大。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方面,困难也不少,预计实际城市化速度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宁夏为例,540万总人口中,180万城市人口,360万农村人口。如果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7‰~8‰,一年最多新增城市人口1.5万人;农村自然增长率以15‰,一年将新出生农村人口5.4万人。测算表明,若城市化水平维持现在的33.3%,每年需从农村向城市转移0.8万人。若达到全国城市化水平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要求,则每年要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6.269万人。而实际转移速度为每年1.8万人,仅使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重工太重”的经济结构吸纳就业的能力弱。如果不实行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