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
围绕美好新宜宾建设的战略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于提升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与提供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与服务,有利于宜宾文化实现新的跨越。
一 宜宾市文化事业发展态势
(一)文化设施明显改善
全市现有10个区县、186个乡镇(街道)、2949个行政村、300个社区,目前已建图书馆10个,其中投资6990多万元,建筑面积20991平方米的宜宾新图书馆已竣工试运行,达标国家二级馆;县级图书馆9个,达标国家三级馆5个,占县级图书馆总数55.56%。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2个,2个县级支中心列入2009年建设计划;文化馆11个,其中市级文化馆1个,达标三级馆;县级文化馆10个,达标国家一级馆1个、国家二级馆1个、三级馆3个,占县级文化馆总数50%,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县以下影剧院8个,占县(区)总数的80%;乡镇文化站(含街道在所辖社区建文化服务中心)186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100%。其中列入国家“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援建项目174个,已开工建设3个,完成前期工作12个,2009年申报计划58个。行政村建村(社区)文化室226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6.91%;建立乡镇“农村书社”17家,行政村“农家书屋”74家;2008年列入省计划农家书屋396家,可望年底建成。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双创”活动成效显著
以创建文化先进县(区)、文化先进乡(镇)的“双创”活动为载体,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目前,已创建四川省文化先进区县8个,占县(区)总数的80.00%;四川省文化先进乡镇46个,四川省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10个,四川省文化示范乡镇13个,共计69个,占乡镇总数的37.10%;市级文化先进乡镇97个,占乡镇总数的52.15%;全国文化先进社区2个,市级文化示范社区35个,共计37个,占社区总数的12.33%;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荐名单4个。
(三)文艺创作捷报频传
近年来,全市文化系统有83件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59件获省奖(其中金奖21项次)。舞蹈《背苗山》荣获国家计生委、文化部等7个部委组织的全国“人口文化奖”大奖,《香茗苦丁》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创作演出的大型地域风情歌舞《金沙水拍》及《天地人和》、《龙腾三江》、《幺姑出嫁》、《石海神韵》等精品节目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苗族舞蹈《蒙绕米彩》、原生态演唱《亚罗卡得罗》等节目在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获得“6金5银14铜”等27个奖项,《宜宾苗舞》名列全省艺术巡游表演第一名。市歌舞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舞剧《赵一曼》荣获四川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戏剧类);市杂技艺术团创作演出的杂技《空中花碟》荣获四川省巴蜀文艺奖(杂技类)。
(四)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努力实施“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工程,大力开展“品牌文化”活动,以“酒都风情”、“翠屏之春”、“玉壶之春”等为代表的群众性品牌文化系列活动已成届制延续开展。闹元宵龙狮舞、端午节龙舟赛、名酒文化节、竹文化节、苦丁茶节、梨花节、川南苗族风情节等各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竞相举办。龙舟赛、酒文化节、竹文化节、川南苗族风情节等10余类各具地方特色的经济文化活动方兴未艾。每两年一届的全市戏剧小品比赛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宜宾品牌文化活动,在全省产生积极影响。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等蓬勃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等送文化下乡活动持续开展,市文化局每年集中组织大型送文化下乡活动2次以上,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每年下乡演出120余场次。2008年,将完成全市每个行政村12场共计28968场放映任务,惠及农民群众将达579万人次。
(五)文化遗产保护有条不紊
宜宾建城史已达2193年,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达1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有馆藏文物9222件,其中珍贵文物1569件。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江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翠屏区李庄镇、省级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