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流动妇女研究

    作者:谭深 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1995~2005年中国流动妇女的状况。首先,作者详细地列明了研究框架,接着,作者对重点人群——流动妇女作了精确的定义。识别出重点人群的主要特征以后,文章从过程、影响因素、存在问题三个角度分析这一人群的境况和问题,涉及关于经济、政治参与、暴力等重要议题的研究。文章最后对流动妇女的状况作了预测。

    第一节 分析框架

    一 重点文件

    (一)国际文件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提出了12个重点关注领域,在一些重点关注领域中,还提出了重点人群,如农村妇女、迁移妇女、残疾妇女、土著妇女、难民妇女、国内流离失所妇女等。其中有8个领域将迁移妇女作为该领域的重点群体,与中国有关的有7个,它们分别是:妇女与贫困、妇女的教育与培训、妇女与经济、妇女与健康、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妇女的人权、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等。对迁移妇女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这是因为,迁移往往与收入的不平等有关系,跨国的迁移反映了国家间的收入不平等,国内的迁移反映了地区间的巨大差距。这种收入的不平等不仅可能造成贫穷,还与一系列因素相关,如受教育机会匮乏,得不到基本的健康保健,成为被歧视的对象等;而出门在外的流动人群,比起较稳定的人群,将可能面对更多的风险,更缺乏保障,成为易受伤害的人群。而在流动人群中,女性经历了比男性更为剧烈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调整,因而带来两性不尽相同的处境,在某些领域中,女性可能遇到比男性更多的风险。同时,由于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对于流动者本人,而且对于其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比如留守的妻子、老人和儿童。因此,《行动纲领》给迁移妇女以特别的关注,以推动两性平等与发展的实现。

    《行动纲领》在如何推进妇女儿童状况的改进方面,强调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承诺和行动,强调包括NGO、妇女组织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强调赋权于妇女及男女两性的共同参与。《行动纲领》之后,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UNESCAP)形成的联合国性别框架,以及2000年《北京+5成果文件》也是重要的参考性文件。

    (二)国内文件

    从1995年世妇会之前至今,中国政府分别制定了两个《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的《发展纲要》,提出了11个目标,其中大部分与流动妇女有关,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流动人口中的妇女问题;2000年在总结1995年以来执行《北京宣言》、《行动纲领》的中国国家报告中,指出“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等,成为面临的新问题”。[1]而在2001~2010年新的《发展纲要》中,确定了6个优先发展领域,即: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其中在“妇女与健康”领域,明确提出流动人口中的妇女享有与当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并特别提到外来孕产妇的保健问题。在“妇女与教育”领域,也提出了流动人口中女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流动妇女的健康和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优先进入国家最关注的领域。

    对于联合国框架,中国政府作出了庄严承诺,后来的《纲要》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联合国框架的基本内容,因此,从总体来说,两个框架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国内的文件也保持了中国的特色,比如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其中,作为国家妇女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妇女对发展的参与,这些体现了国家对妇女理论的基本思路,即强调女性在参与中得到平等和解放,只不过从过去的参与革命到参与建设到现在的参与发展。最近,国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对于妇女争取平等是很好的契机,因为,男女两性的平等是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点非常容易在中国社会达到共识。

    (三)国内有关人口流动、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法律和政策

    中国以农村劳动者外出就业为主的人口流动已经有了20年的历史。这个人群由于数量之大、势头之猛,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19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已经被纳入政府的管理之中;政府相继出台了若干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文件,社会保障制度也扩大到流动人口;此外,《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也相继在同一时期颁布实施。上述法律和政策,构成了流动女性生存的法律环境,有些则直接对这一人群产生影响。

    本章在分析理念中,将遵循联合国有关文件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这两个框架的基本精神:平等、发展与和谐。针对流动女性,特别想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平等”,不仅仅限于性别的平等,而是包括性别在内的社会平等,因为没有社会平等的大环境,性别的平等并不能真正改善流动妇女的境况。再就是中国没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