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年06月 |
中美洲包括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伯利兹7国,总面积5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200万。80年代是中美洲各国“失去的10年”,具体表现为巨额对外贸易逆差、高通货膨胀、经济产值停滞不前、大多数国家社会指标恶化等。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包括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的武装冲突及对哥斯达黎加和洪都拉斯等邻国的影响,不合理的宏观经济结构和政策,以及拉美地区的债务危机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等外部冲击的影响。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分别在1990年、1992年和1996年结束内战,中美洲和平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政治民主化进程得到加强,各国政府把注意力从解决国内政治军事对抗转为发展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中美洲国家在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实行全面的宏观经济调整和结构改革,坚持对外开放,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转变。
一 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态势良好
90年代,中美洲各国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贫困率下降,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一)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发展
90年代,中美洲国家的农牧渔业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出口商品特别是食品和食品原料的生产多样化发展。大多数中美洲国家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一农产品出口模式仍占重要地位。玉米、水稻等为主要粮食作物,甘蔗、香蕉、柑橘、木材、咖啡、棉花等是重要的出口经济作物。洪都拉斯是拉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严重依赖香蕉和咖啡两种农产品的出口。多数中美洲国家能源不足,森林资源丰富。但几十年来,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林木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近年来,中美洲国家注意采取一些措施保护森林资源。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滥捕渔业资源和对森林过度砍伐等原因,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中美洲环境和发展委员会2000年4月11日公布了为期6年的“中美洲生态走廊”计划,以保护和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中美洲生态走廊包括中美洲7国和墨西哥南部5省,总面积5300万公顷。该计划已于1999年初步启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将向该计划提供1600万美元的资金援助。中美洲国家渔业资源丰富,渔业生产在90年代有较大发展,1990~1996年,中美洲国家的渔船从2万只增加到近4万只,捕捞量由15.4万吨增加到34.8万吨,渔业产值从2.6亿美元增加到6.32亿美元。
多数中美洲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落后。90年代以来,中美洲国家通过设立自由贸易区发展客户工业、吸引外资等方式,使制造业基础扩大并迅速发展,非传统出口产品发展较为迅速,服装等加工业产品对美国供应增长较快。危地马拉工业在中美洲各国中较为发达,石油是其重要的出口产品,1997年石油产量达到714万桶,其中出口620万桶,创汇9650万美元。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业是哥斯达黎加制造业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哥斯达黎加的非传统出口产品发展迅速。1997年,哥斯达黎加纺织品出口额超过了旅游和香蕉的外汇收入,达7.8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收入的19.1%,居该国出口产品首位[1]。哥斯达黎加政府还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拓宽出口产品种类。政府计划2000年出口总额达到100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150亿美元,其中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将占50~70%[2]。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的出口加工业也不断壮大。
旅游业是重要的创汇部门。中美洲国家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火山湖泊、辽阔的海岸和大面积的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古迹旅游、海上旅游、乡村旅游、探险旅游、会议旅游和健康旅游等项目繁多。90年代,中美洲的外部资金流入较多,外国直接投资总额1996年为9亿美元,1997年增至12亿美元。
(二)经济持续增长
1990~1999年,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中美洲共同市场5个成员国的年平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约为4%(1980~1989年为0.7%),人均GDP年增长率为1.2%(1980~1989年平均为-2.1%)。其中,80年代和90年代前后两个10年的GDP增长率,哥斯达黎加分别为2.2%和4.4%,萨尔瓦多为-1.6%和4.7%,危地马拉为1.0%和4.0%,洪都拉斯为2.0%和2.7%,尼加拉瓜为-0.8%和2.7%[3]。巴拿马国民生产总值(GNP)也逐年增加,港口、渔业、自由贸易区和出口等部门增长指数较高。据巴拿马审计署公布的材料,1995年巴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