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年06月 |
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与美国和巴拿马相关的两大事件曾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件是1990年1月3日美国在对巴拿马悍然发动大规模武装入侵后,将巴拿马政府首脑、国防军司令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非法押往美国受审;另一件是1999年12月31日美国在霸占巴拿马运河近一个世纪之后,最终将其归还巴拿马。两大事件一个发生在90年代伊始,另一个发生在90年代最后一天,首尾呼应,相映成趣。它们既是历史的一种巧合,带有偶然性,又因事件本身有内在联系,在偶然性中又存在着必然性。如果说90年代初美国用武力将诺列加解往佛罗里达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话,那么90年代末美国归还巴拿马运河可谓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更令人回味的是,1999年12月30日下午5时,美国单方面临时决定提前一天将国旗降下来。原定12月31日中午在运河管理大楼前举行的降美、升巴国旗仪式变成了巴拿马一国的升国旗仪式。
根据1977年美国总统卡特和巴拿马政府首脑托里霍斯将军签订的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美国在1999年12月31日中午条约期满时,将它“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归还巴拿马,同时撤出它在巴拿马的全部驻军,关闭所有的军事基地。为此,巴拿马计划举行隆重的运河交接仪式和庆典活动。但是,1999年12月31日这一天庆祝活动很多,所以,巴美两国政府商定将运河移交仪式改在12月14日中午。那天中午12时15分,交接仪式在运河米拉弗洛雷斯船闸隆重举行。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巴拿马总统莫斯科索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换文上签字,并为运河移交纪念碑揭幕。出席仪式的西班牙、厄瓜多尔等国国王和总统作为荣誉见证人也在换文上签字。但从官方角度而言,当天的交接仪式仅是形式上的,美国对运河的管辖权直到12月31日中午才最终结束。
1999年12月31日是巴拿马人民永久不会忘记的日子,也是拉美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和人民为之注目的日子。这一天成千上万的巴拿马人冒雨举行集会,庆祝巴拿马运河回归。当中午12时的钟声响起时,巴拿马人民正式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的全部管辖权;运河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巴拿马人民真正成为流淌在自己国土之上的运河的主人。莫斯科索总统在庆祝仪式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阻止巴拿马人民进入自己的这片领土的“围墙”已经不复存在了。此时此刻,“巴拿马共和国终于成为一个享有充分主权的国家了”。同时,莫斯科索总统还表示,巴拿马人民有能力管理好运河,使它有效和安全地为世界海运事业服务。
一位西方学者在对巴拿马运河回归发表评论时说:“穿越巴拿马地峡的实际旅程只有51英里,但是,美国在巴拿马的旅程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1]那么,美国在巴拿马的“旅程”是如何开始的?这一“旅程”又是如何结束的?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美国在巴拿马“旅程”的开端
(一)运河的由来
15世纪末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后,许多欧洲国家的探险家们都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海上捷径。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洪堡考察了中、南美洲的地理和地质状况后,提出了中美洲有9处地峡可供修建通洋运河的结论。当时,英、法、美、西班牙等国对这一结论非常重视。它们为了拥有地峡运河的开凿权和经营权,相互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9处地峡比较而言,巴拿马地峡以其线路短、两侧有天然良港等条件最具开凿通洋运河的优势。因此,欧、美列强一致将目光投向了巴拿马地峡。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巴拿马当时还是哥伦比亚的一个省。
最先在巴拿马地峡开凿运河的是法国人。1878年法国人从哥伦比亚取得了巴拿马运河的租让权,先后成立两个修建巴拿马运河的公司,从事运河的开凿工作。两个公司均因管理不善、财政拮据、工程难度大等原因半途而废。运河工程自1881年正式动工至1900年进入停滞状态,历时近20年,耗资3亿多美元,仅仅完成了1/3的工程。
(二)巴拿马的独立
美国对地峡运河的兴趣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一直苦于没有得手。1902年1月4日,濒临破产的法国第二个巴拿马运河公司迫于多方压力,同意以4000万美元的低价将租让权和财产售予美国。但法国的这一授权需经哥伦比亚政府批准。1903年1月22日,美国利用哥伦比亚“千日战争”的机会,强迫哥伦比亚签订了《海—埃兰条约》,同意了法国的上述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