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年04月 |
一、背景
“扶贫社”(简称FPC)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一项“行动-研究计划”。1993~1994年为项目筹备阶段,1994年5月正式发放贷款。
农发所“扶贫社”课题组由一批从事贫困问题和农村发展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首次在中国正式引进和使用小额贷款这一概念,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成功经验,并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模式运作,试图探索解决中国扶贫资金使用中的现实难题,可归纳为三个目标的实现:即探索解决贫困农户获贷难、还款难和运作扶贫贷款机构自身独立生存难的困境。
1994年初到1995年11月,中国社科院“扶贫社”小额信贷项目分别在河北省的易县和河南省的虞城县和南召县建立起三个县级扶贫社,使项目快速且有效率地运作起来,贷款有效且稳妥地到达真正贫困户手中,同时保证高还贷率。与此同时,“扶贫社”项目注重组织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加强管理,强调实现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目前,作为中国小额信贷的先行项目,扶贫社以民间机构的组织方式运作,2000年底正在为14000名客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扶贫社的运作已经显示出小额信贷基本原理在中国环境中的合理成分,显示出小额信贷可以为贫困人口服务。
二、战略管理
战略规划使组织有了具体的目标,并且使组织的员工取得了一致的共识,这对非政府组织是非常重要的,非政府组织常常处在动态的或不确定的环境下,而且是为了实现各自的使命而存在。战略规划能使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者以系统的和综合的方式分析环境,评价组织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现组织可能具有的优势和机会。
扶贫社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战略过程如图1所示,包括九个环节。
图1 扶贫社小额信贷项目战略过程
1.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每个组织都有各自的宗旨,它回答了每个组织到底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扶贫社的宗旨是通过提供信贷服务,改善贫困农户、特别是贫困妇女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以有效的方法提供适宜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国的小额信贷领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逐步增强小额贷款机构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持续性的机构。在此基础上,1994~1995年扶贫社制定出当时的目标,1997年时初期的各项目标已经实现。1998~1999年扶贫社又制定了新的目标。
①帮助贫困妇女,以贫困妇女为主要贷款对象;
②实现相当规模,每个项目县在未来3~5年内建立3~5个扶贫分社,每个分社约1500名客户;
③保持高按时还款率,95%以上;
④持续性,每个分社3~5年达到操作自负盈亏,提高整个机构的操作自负盈亏和金融自负盈亏水平。
⑤扶贫社作为小额信贷样板,研究小额信贷方法,为中国小额信贷提供政策建议。
2.分析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分析是战略过程的关键要素,因为组织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者可能的选择。成功的战略大多是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战略。扶贫社的环境分析包括竞争、合作、制度因素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①竞争。在扶贫社的发展过程中竞争者之一为中国农业银行执行的政府贴息小额贷款扶贫项目,其贷款特征是低利率、较长的贷款期限和期末还款。在政府贴息贷款资金投入力度非常大的地区,扶贫社项目很难生存,扶贫社项目从陕西省丹凤县的退出就是因为政府贴息小额贷款扶贫项目在此地大规模的推行。但扶贫社项目在河北省和河南省基本没有受到政府贴息小额贷款扶贫项目的影响。随着政府扶贫政策的调整,可以预料这种竞争将会逐渐减弱或消失。从长期分析,农村信用社可能是扶贫社项目潜在的竞争对手。随着信用社的改革深化,信用社可能会更深入地渗透农村市场。
②合作。尽管前面提到中国农业银行在陕西省丹凤县对扶贫社构成竞争,但在扶贫社其他项目县,农行则是扶贫社的合作伙伴,都以不同的形式为扶贫社提供资金支持。到2000年底,各县扶贫社与当地农行的合作已基本结束。
扶贫社各项目县和项目乡地方政府,各项目村的干部、特别是村妇女主任是扶贫社在操作层面的重要合作伙伴。
扶贫社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主要捐助方是福特基金会,企业家杨麟先生,孟加拉乡村银行,乡村银行美国基金会,澳大利亚开发署,以及一些发展机构和友好人士的私人捐款。
③制度因素。扶贫社发展过程中遇到制度方面的主要因素有:机构和业务的合法性以及国家的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