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年05月 |
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学科群,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因为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定产物。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其所处的时代条件、知识背景和他们各自肩负的历史使命等不同,使他们各自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定位和价值判断有着鲜明的特色,比较江泽民与毛泽东、邓小平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与评价,有助于科学认识党与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相互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有助于深入理解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一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革命事业和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武器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工具或武器。他曾不断号召、呼吁广大党员和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1]。他还提出:“我们要作出计划,组成这么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有几百万人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反对各种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2]。在毛泽东看来“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3]。新中国建国初,《人民日报》相继重新发表了毛泽东的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理论界对“两论”的基本思想做了广泛阐述和宣传。当时,著名哲学家李达编写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两本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对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两论”起了积极的作用,受到毛泽东的赞扬,专门给李达写信,认为“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过去做得太少,而这正是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的迫切要求,希望你多多写些文章”[4]。而毛泽东本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的毛泽东思想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但由于党曾经长期处在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过程中,毛泽东更多地是从阶级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他高度重视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动员人民,打击敌人的阶级斗争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是有阶级性的,“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革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5]。1944年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撰写的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原因是毛泽东要全党对当年李自成的命运“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6]。毛泽东还曾非正式地建议郭沫若“写一篇太平军经验”的著作,想通过对太平天国失败教训的总结,唤起全党对胜利后骄傲将导致失败的警觉。显然,毛泽东坚信历史经验“大有益于”指导现实斗争。
另外,由于毛泽东更多地是从意识形态信仰的角度而非科学理性的角度,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动指南”和“革命科学”[7],因此,他虽然也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但他更多地是从政治信念出发,坚决反对他认为的任何“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即使认为有些也还需要了解,那也是作为“反面的东西”[8],以便在与其斗争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看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是比教条主义更有害的东西”[9],并实际上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是有阶级性的。1956年党在文化、科技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毛泽东对百家争鸣的说明则认为“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学术部门可以有许多派,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或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或者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