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年07月 |
一 导言:中国金融运行的宏观经济背景
在各种意义上,2002年都是值得认真分析的一年。
这一年,全球经济呈小幅下滑态势,而中国的GDP却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2年GDP比上年增长8%,较2001年的7.3%上升了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8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2982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3亿元,增长7.3%。
图1 投资与消费
2002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总需求的拉动,投资、消费、净出口和政府支出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投资增长率超过了20%,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8%,成为经济高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因素。在宏观经济总体供过于求的态势下,投资规模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投资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图1),可能给未来的经济运行带来一些需要警惕的不利因素。值得欢迎的是,2002年的投资增长动力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政府、民间和外商直接投资都异常活跃,这与前几年单纯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的投资增长形成较大区别。正是这一变化,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图1可见,2002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考虑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0.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898亿元,增长1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013亿元,增长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860亿元,增长9.2%;餐饮业零售额5092亿元,增长16.6%;其他行业零售额7959亿元,增长3.2%。值得关注的是,通信、汽车、住房、家用电器及其他与“小康”经济有关的行业已经初步形成全社会的消费热点,对这些产品的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需求因素。应当看到,这些新的消费热点的持续发展,将会逐步降低我国居民消费中生存性消费所占的比重,而自我发展型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消费结构的这种转型,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提升。
图2 中国的进出口
2002年又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在2001年底中国最终签署“入世”协议之前,很多人对2002年的中国经济形势持不甚乐观的态度。一年来的经济运行实绩证明,中国经济已经具备应付入世冲击的能力。仅就对外部门而言,年初,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曾出现短暂下降,但从第二季度开始,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便稳步上升。全年全国出口增长率达到了22.3%,进口增长率为21.2%;分别较上年提高了12.4和16个百分点。净出口额高达303.5亿美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左右(图2)。对于2002年来说,出现这种局面当然有点“喜出望外”,但是,鉴于进出口总额的高速增长同时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社会的影响,其不确定性将越来越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净出口规模的增大,使得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顺差状态。全年对外贸易顺差30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致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86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742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使得我国在诸如资本项目管制、国际收支管理、人民币汇率政策等对外经济政策方面,面临新的更为复杂的局面。
表1 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2002年,全国物价水平继续保持着稳中下落的趋势。年初,受季节性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出现了短暂上升,但随后便迅速回落。除了延续数年的供求不平衡等因素外,2002年以来物价水平的低落,还受到一些新的因素影响。首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关税水平的逐步降低,来自国外产品的低价格影响逐步显现。有关部门监测数据表明,在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中,同样的产品,国外的价格比国内平均低20%左右。其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全社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并波及一些长期垄断行业,促使这些行业的垄断性涨价现象有所遏制。2002年公共服务产品价格涨幅明显降低,就是最集中体现。表1的资料显示,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城市下降1%;农村下降0.4%。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3%,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2.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2%。居民消费价格中,惟有服务价格上涨1.8%。2002年的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