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年07月 |
与先行国家相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我们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际大环境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可以预计,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商品、技术、人员、管理能力等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都将更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更多的资源将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全球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使我国经济受外部影响和冲击的风险加大。把握机遇,回避风险,利用全球化推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我国未来20年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 对外贸易的扩展与深化:未来20年进程与目标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中国对外贸易在过去的22年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贸易规模与进出口结构两个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图1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981~2002年
根据贸易规模翻番的速率来划分,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在过去22年间的增长形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1~1988年,从440亿美元增长到1028亿美元,用了8年时间实现增幅134%;第二阶段,1989~1994年,从1028亿美元增长到2366亿美元,用了6年时间实现增幅130%;第三阶段,1995~2000年,从2366亿美元增长到4743亿美元,用了6年时间实现增幅100%;第四阶段,2001年开始,尚未完成,从4743亿美元到6208亿美元,2年间增幅达到31%。
从贸易规模增长的速率来看,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在过去22年间的增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1~1990年,特点是持续小幅增长(1982年除外),年递增幅度达到10%;第二阶段,1991~1999年,特点是持续中幅增长(1998年除外),年递增幅度达到12%;第三阶段,2000~2002,特点是持续高速增长,年递增幅度达到15%。每提升2个百分点的时间在缩短,第三阶段的增速明显提高。
图2 中国进口和出口的增长:1981~2002年
中国进口与出口贸易结构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1~1989年,以逆差为主(只有1982~1983年出现了小额顺差),累计逆差达到424亿美元,年平均逆差为47亿美元;第二阶段,1990~1993年,顺差与逆差并存,表现为三年顺差与一年的逆差,累计顺差89亿美元,年平均顺差为22亿美元;第三阶段,1994~2002年,其间连续保持了9年的顺差,累计顺差2243亿美元,年平均顺差达249亿美元。通过22年的发展,中国外贸进口与出口结构实现了从逆差到小额顺差,再到巨额顺差的转变,反映出中国对外贸易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深化程度
1.中国及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贸易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计算,中国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而且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较低水平。但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在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中表现突出。
首先看商品贸易的动态地位。商品贸易的发展状况揭示出中国在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属于较有活力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详见表1)。
表1 商品贸易的动态发展:中国与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比较
1990~1999年间,中国商品贸易增长了213%,出口与进口分别增长了214%和211%,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贸易及出口与进口的增长状况分别为92%、101%和84%,相比之下,中国的增长速度超出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增长速度的一倍以上。
把中国因素从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剔除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贸易及出口与进口的增长水平下降到60%、67%和54%,与中国增长速度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不足中国增长速度的1/3。
即使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做比较,中国在此期间的贸易增长速度仍然是相当快的。
从表2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在1990年至1999年间,中国商品贸易在总量、出口与进口的增长水平方面超过了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其中,商品贸易总量的增长超出了4%,出口的增长超出了130%,进口的增长超出了69%。如果考虑到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位在2002年已经上升到世界第六位,单从商品贸易的发展速度来看,中国的贸易深度已经达到(实际上远远超出)了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在1999年的发展水平。
表2 中国、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贸易
其次看商品贸易结构。工业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一国工业化的实际水平一定程度体现在出口商品中制造品所占的比重上。①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