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年07月 |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不仅把“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等城镇化内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实现小康的重要保证和战略举措。报告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报告把国内外有关城镇化生动的实践、新鲜的经验以及理论所揭示的规律,用精辟的语言加以高度提炼,指出了城镇化的必然性,概括了城镇化和全面小康的关系,勾画了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战略部署和制度安排。报告提出的城镇化战略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 城镇化:全面小康的内容和引擎
(一)城镇化: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农村地域逐渐转化为以人口的高度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的过程;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在地理上聚集以及生产方式日益趋向于城市经济特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随着社会身份、职业、角色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综合素质等方面进步与改善的过程。人们自身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持续全面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康”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状况时使用的概念,以人均GDP为参照的标准,是我们习惯采用的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状况的方式。人均GDP达到400美元算达到温饱水平,达到800美元算进入小康水平。“小康社会”是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
比较小康和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所实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重合和渗透在全面小康的内容中的。城镇化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镇化:从多方面加速推进全面小康进程
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常规投入的增长、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推动的,而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主要是在城市地区取得的。城镇化是制度创新的一部分。城镇化为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而后者恰恰是内生增长的源泉。城镇化使得人们能够更快、更及时地积累和更新他们的人力资本。城镇化还同时从扩大需求的角度带动经济的增长。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不仅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将对世界经济在未来数十年内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城镇化通过将企业和人口向城市地区转移,产生聚集效应,增加社会、经济的效率,使城镇创造和聚集远大于农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因此,城镇化通过扩大城市地区、减少农村地区,扩大城市居民、减少农村居民,可以大大加快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图1反映了城乡收入(年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及增长趋势,证实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且城市居民的收入几乎都为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占年收入的70%~80%。
图1 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提升的比较
城镇化的加速推进,通过促进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和聚集,将增加就业机会,使城市获得巨大的增长和全面的扩张;通过促进城镇住宅和基础设施的全面发展,将使城镇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较明显的改善。
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将逐步结束二元经济结构状态,使成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压力,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农村和农业走向现代化。
城镇化与现代文明的覆